宁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据现存旧志及有关书刊记载,《宁海县志》始修于宋大中祥符年间,今存完整志书,仅明崇祯和清康熙、光绪志三部及私人撰的民国续志稿一部,余均散佚。对《宁海县志》的纂修溯本清源,由此管窥古代宁海地方志的繁荣。
一、明代《宁海县志》的结集和流传
《宁海县志》宋代版本已不可考见。据《舆地纪胜》卷十二台州沿革,曾引《宁海县志》一条,约修于北宋大中祥符间,但纂修人失考,久佚。明洪武年间,方孝孺“创为之”。王显谟《志略》:“惜格于厉禁,不传。”“迨弘治间,张令邦佐始有著本”。《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类、光绪《台州府志》经籍考六均有著录,当修于正统之前,但纂修人名氏不可考,久佚。
明正德二年(1507)知县戴显修,宁海张辅纂。刊本己佚。此书见《千顷堂书目》著录。明秦雷鸣《万历宁海县志》序日:“正德初,邑令戴君显修,大都本邑人张辅所删定,地舆、风俗、人才、土产纪载初具。”明石承芳《万历宁海县志》序云:“宁海旧志,正德二年篡修,中多杂乱无序,或滥而罕征,或遗而罔究,识者病之。”
“万历己丑冬,程(曹学程)来知宁海。”感于“原板久毁,旧志亦罕存焉”,于是博访旁搜,“三年之间, 盆凡四易其稿,视前志稍加删润,幸完斯编,为志凡有海十卷。”该志创修于万历十八年(1590),二十年量(1592)告成,该志有曹学程自序及秦雷鸣、石承芳、鬟周家栋诸序。石承芳序云:“(曹学程)下车未几,辄有馆志于重修。”门又华大琰序略云:“宁邑之志,始纂于。张邑入张公辅,嗣修于邑侯戴公显,再修于邑候曹公学畀常程,其版皆毁灭。”刊本失传。此书见《千顷堂书目》、明《内阁藏书目录》著录。
“崇祯辛未,奎光承乏浙东之宁海。”纂修明崇祯《宁海县志》,“仍者十之六,益者个之四,凡得十二芝卷。”其版式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清雍正《浙江通志》、《千顷堂书目》均有存目。南京、浙江图书馆庋藏。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后编入《中国方志丛书》。
二、清代《宁海县志》的编纂和刊行
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崔秉镜主修,邑人华大琰纂辑,清康熙十六年(1677)完成。是集十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卷首后列舆地、建置、食货、秩官、名宦、选举、人物上、人物下、诰敕、艺文上、艺文下、流览十二卷。华大琰序云:“今所得而考其大赂免则惟邑候宋公奎光之所编辑。”北京、南京、上海、浙江、南京大学等图书馆均有藏本。
清咸丰十一年(1861),宁海钱翼衢感于“旧志缺略舛误为特甚,迨今一百八十余年,未有起而重修者,近又板毁于寇,衢恐文献散佚,不揆固陋,辑为十四卷。”稿成未刊。此书见光绪《台州府志》经籍考六著录。《台州经籍志》卷十三注云:“稿存”。王显谟序略云:“咸丰间,邑人钱司训纂有《志稿》,家藏未梓。”民国《宁海续志稿》载,本世纪40年代尚有抄本流传于民间。今未见传本。
“同治间,周令祖升复为倡修,王令耀斌踵之,先后重修。”邑人邬凯之、王以藩、叶含辉、叶得新同纂。据周祖升、王耀斌先后于同治七年、十年任宁海知县,当知稿成于此际。此书见光绪《台州府志》经籍考六著录。未刊。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志分十四卷,有地理、公署、学校(附祠祀)、秩官、名宦、庶政、军政、选举、人物、艺文、杂志等门。未见传本。
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王瑞成始修,柳商贤、孙启泰、程云骥续修。黄岩张浚总纂,邑人王显谟副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刊印。其版式十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单边,单鱼尾。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以影印,编人《中国方志丛书》中。王巨韶《志略》云:“此志凡三缮稿,始事于咸丰问,越同治而成于光绪,更历三朝,迟至四十余年,今乃完。”分地理(2)、建置(2)、版籍、军政、秩官(2)、选举、人物(4)、艺文(7)、金石、流览、杂志、志馀等24卷,另卷首1。邑绅王钮韶、王荣夔捐集橐金,以供劂费。民国四年(1915)黄墩丁建芳捐资重印100部。台北成文出版社据以影印,编入《中国方志丛书》。1983年县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又据原藏板重印,今存。
三、民国《宁海县志》的刊刻和传抄
民国间干人俊撰《民国宁海续志稿》,系续清光绪《宁海县志》之后,然于此前,有所补阙,下限则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三门建县之前止。全书设卷首及正文十八卷。稿成未刊,今手稿存县档案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前后,县内设修志馆于孔庙,童鸣岗任馆长,潘以治任副馆长,屠伊新总纂,章梫名誉总纂。民国三十二年始修,民国三十五年续其事,成稿约在解放前夕。今未见传本。浙江省档案馆藏有《重修宁海县志大纲》,县档案馆藏有县修志馆人事、经费等册。
探究《宁海县志》纂修源流,自宋大中祥符年间至民国,修志14次,传本5种。任凭官吏更替如走马车灯,却都以修志作为政绩垂史,或有纂修之为,但未付梓,或有县志刊行,简蛀篇残,散留后世。由于统治阶级重视和提倡地方志的修纂,宁海明清地方志的繁盛可窥一斑。唐代李吉甫修《元和郡县图志》目的在于“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其政治作用十分明显。清代诸吏修《宁海县志》,充分表现出偃武修文、礼仪兴邦的鲜明特点,成为统治者为官施政的“辅治之书”,也为宁海县的自然、社会及人文保持了极其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原载《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