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周镇村落通志稿》的编撰
夏烈
我今年84岁,早年就读于象山县立小学;1951年参加土改,任乡政府文书;就读奉化中学时,任学生会主席、共青团书记等;195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专修科,同年9月蒙冤入狱,因多次立功提前释放,回村(西周镇文岙村)参加生产队劳动。1979年拨乱反正,任教西周中学,浙江省地理学会会员。1987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退休之后,由于受过专业的地理学训练与长期从事地理教学的经验,受聘参加《象山县土地志》的编修,负责大事记与地理部分撰稿。以后与夏西腊(1935——2013,毕业于杭大化学系,农技师,《文岙村志》主编)一起编撰《文岙村志》以及《文岙村志》(修订本),该志获宁波市”十佳”村志(史),且排名第一。
2007年7月,二轮《象山县志》编修启动,我参与西周镇部分的初稿编撰。萌发编一部独立《西周镇乡土地理志》的想法。因为在象山,西周镇是一个大镇,位置上,是象山西大门;地形地势上是象山的屋脊;物产上是象山竹木之乡;经济上是象山民营企业最发达与最上规模的区域,有华翔这样的全国50强民营企业;文化上有儒雅洋村这样的文化名村;具有宁象交界而形成甬台混合的民间习俗等。这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地方,但历史上,对于本地的记载并不多,因此深感时不我待,急需编写一部史志著作予以记载。我先与同道屠心德一起最《西周镇乡土地理志》为名试写,面积数据等由屠心德量算。
2009年9月22日,我与赖才栋向西周镇党委书记递呈关于编纂《西周镇地理志》的报告。并附录与县志办商定的《西周镇乡土地理志》篇目及理论要点。力求突出环境和村落,写具有西周特色的地方志。西周镇党委政府在讨论时感到既然动手做,还不如一竿子到底,因此当即拍板,定名《西周镇志》,做一部完整规范的镇志。2010年春节后,镇党委会会议讨论决定由宣传委员分管。接着新的镇党委书记到任,未展开。2011年9月,周坚栋任书记,史建立任镇长,修志正式启动;首先重新聘请编写人员。原为二轮县志编修组建的班子解散,大部分解聘,留下我一人。聘林志龙为顾问。其次,编写《西周镇志》纲目。在纲目编写时,很多意见相左,具体负责的干部说就完全照《长街镇志》的写法。我以为可以参照,但不能完全照搬,要突出本地地情,要发挥编辑人员的特长。我说:“《西周镇志》与我原来的《西周镇乡土地理志》范围相同,我前期对于地理与村落的内容收集与记载,远比一般的乡镇志丰富,希望这部分内容能尽可能纳入,以便突出我镇生态环境和村落,以尽广度和深度。”林志龙也说:“其他县也有此情况,我主张用专记小字形式纳入《镇志》。”但均未被认可。
《象山县志》副主编邵鹏是我在西周中学所教的学生,听了我的观点,看了我前期收集的资料,说,“这些资料确实难得,不写进去以后肯定遗失。既然写进镇志有这么多矛盾,不如干脆另起炉灶,发挥你的地理特长,避开《西周镇志》之详,补镇志之短,专门写一部以地理与村落为主的志书,可能普通村民喜闻乐见,别开新面,”并说,“尽管搜集,越丰富越好,只要处理成电子文档,总有办法建章立节成书的。”当时没有想到规模有现在这么大,因此商定上册《西周镇乡土地理志》(环境与资源编),下册《西周镇乡土地理志》(村落与文化编)。我先把打印成册的《西周镇乡土地理志》(环境与资源编)初稿送周坚栋书记,因为他也是我学生,因此好说话:“《西周镇乡土地理志》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手资料,我是用写镇志的报酬(其实加上自己的退休工资)来写地理志,所谓取之于官,用之于民,想为镇文化工程做一点公益的奉献,尽一点绵薄之力。如果镇政府出不了钱,我就准备自费出版。”2014年11月7日,周坚栋书记在看了后表示支持,说:“书由镇政府出版,工资可适当考虑。请邵鹏负责出版工作。”他在任这段时间,我稿子的打字等费用,由镇政府出, 2015年周坚栋调离工作,出任象山县副县长。
2016年8月,我把经过5次修改的初稿送邵鹏处理,修改与增补的内容随时递送。这时候发现,“村落与文化编”的内容是“环境与资源编”的五六倍都不止,邵鹏建议,重新考虑书名与分册,改名《西周镇村落通志》,分五册——第一册为综合编,以地理为主,为“镇域综合编”,以下四册以并镇之前的历史地域(乡名)为名,分“西周片村落编”“下沈片村落编”“儒雅洋片村落编”“莲花片村落编”。我采纳了这个建议,出于慎重,后来又加一“稿”字。
2017年6月,邵鹏拿出整理修改的稿子,出于排版费用贵,他自己动手排版,8月,通过一家出版公司印出两部(1600元),一部送镇领导过目,一部自己修改。2017年11月,初稿送达各村审查、核对、补充。反馈约三分之一,其他表示同意。到2018年9月,已经进行第七次修改充实内容,这个过程还在持续中,离正式出版还有一段时间。
下图为2017年8月印刷的初稿。
我在收集资料时,主要把握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四大板块”,展示人类生存环境,以反映农村乡土人情气息,突出“地灵人杰”主题的思想。当然,从原始资料的收集到初稿的完成,经历过结构重组、资料补充、逻辑调整、规模不断增大等一系列过程。
第一册《镇域综合编》。这是原《西周镇乡土地理志》(环境与资源编)的扩展。或者是我地理教师的知识背景,也或者是我长期的民间普通劳动者身份,对于现在一些志书地情细节的记载感到不大满意,尤其对那些低层级的乡镇与村落志书,也学县志、市志、省志的样子,以简为高颇不以为然。我一直以为乡镇志、村志等应该以详尽为要。很多时候需要用“列举法”去穷尽,而不是用“举例法”去撮要。比如,西周镇多山,大部分村庄都有山,为了生活与劳动,祖先们对周围的山体不同部位常被赋予不同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常常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如“鸟尖山”作为白仙山脉的一个山峰,一般记载就到此为止,但是实际情况是以它为中心,还有一系列低一级的山峰(山名)。
鸟尖山 山上鸟多,峰尖,故名。县驻地丹城西10.6公里,白仙山西北5公里,箬岭北偏西1.3公里(伊家、墙头、箬岭界山)。北至岭下村,东至溪里方村,南连白岩岛山头,西至大竹园村,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7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海拔492.4米。酸性凝灰岩夹沉积岩,部份二长花岗岩,构成石砂土及红泥地为主。长有松、竹、马尾松、枫、白栎等灌、禾丛生。栖有野猪、野兔、角麂、雉鸡、蛇、鼠、鸟等。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穿山甲。西支山头:经山头①442.5米(伊家与箬岭界山),小鸟岩(交尖山)380.3米(西南侧大竹园无名山①153米),山头后(大竹园、伊家界山)364.2米(南岗大竹园村内上隔山206.1米),旧山头(大胎)362.4米(西北岗在伊家境内山头⑨262.2米,六家岙口124.5米至缘溪;西南岗在大竹园村内下隔山244.1米,大尖山194.4米至缘溪;南侧大竹园无名山①153米,无名山②151.6米),娘胎282米(西南岗在大竹园村内小草蓬山120.1米至缘溪),小爱(笔架山)106米至清水潭凉亭。半边山头—鸟尖山—小岛岩—娘胎山脊线与陆家岙溪坑间,总称陆家岙山,山峰林立,有山头①442.5米,山头②399米,山头③391米,山头④237米,山头⑤146米,山头⑥96.5米,山头⑦122米,山头⑧130.7米,山头⑨262.2米,山头⑩233.1米。【注】:小鸟岩—山头后—娘胎—小湾。东—西走向,长约1.85公里,为伊家与大竹园界山,陸家岙水与箬岭水分水岭。南支山头:经山头①442.5米,后山岗321.4米(箬岭、大竹园界山),箬岭岗(牛粪堆)234.5米。南支山头东(箬岭村):弹湖墙416.4米,小洋岙328.8米,岗垅坑236.5米至箬岭外岙。
这样一写,有名字的山峰才基本穷尽,内容增加不少。这次西周镇志编修,我提出对于村庄周围的山名做得详细些,可以显示本志的特色,但没被接受。
又如西周镇平原地区基本上都是由滩涂围垦而成,小塘连成大塘,大塘套着小塘,其历史将近千年,随着老人的去世,很多历史上的塘名也逐渐消失无稽,因此现在很有抢救性记载的必要。现在我自己出书,自由度就大些。我们通过《民国象山县志》提供的信息,实地调查,万分之一地图比对等,终于基本搞清从古代到民国到解放之后田塘的组成情况,可以分下沈、西周、淡港3片区,大大小小124个围垦塘,总面积29.098平方千米(43690.69亩)。
以淡港片为例。
编号 |
区域 |
名称 |
东 |
南 |
西 |
北 |
面积(亩) |
修筑年代 |
在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周方向距离km |
1 |
蚶岙村 |
蚶岙塘 |
向水山 |
蚶岙村 |
廿四炮山 |
大涂岸塘 |
767 |
清道光间 |
东北13 |
2 |
蚶岙村 |
大涂岸塘 |
蚶岙塘 |
长白沙 |
虾蛄塘 |
西沪港 |
857 |
1978年 |
东北13 |
3 |
莲花村 |
长白沙塘 |
大涂岸塘 |
双汪岭 |
虾蛄山 |
大涂岸塘 |
140 |
1970年代 |
东北13 |
4 |
莲花村 |
虾蛄塘 |
大涂岸塘 |
虾蛄山 |
金岙山 |
长礁山 |
212 |
1960年代 |
东北13 |
5 |
莲花村 |
金岙塘 |
象山港 |
金岙山 |
金岙山 |
金岙山 |
171 |
1970年代 |
东北13 |
6 |
莲花村 |
莲花塘 |
莲花村 |
大生塘 |
大生塘 |
横山 |
228 |
清乾隆间 |
东北6 |
7 |
勤丰村 |
杨岙大生塘 |
莲花塘 |
渡头街村 |
淡港 |
勤丰村 |
1303 |
民国前 |
东北6 |
8 |
勤丰村 |
小生塘 |
大生塘 |
淡港 |
淡港 |
淡港 |
62 |
民国前 |
东北6 |
9 |
勤丰村 |
下湾塘 |
大生塘 |
淡港 |
盘田湾 |
下湾山 |
155 |
民国间 |
东北8 |
10 |
勤丰村 |
盘田塘 |
下湾塘 |
淡港 |
淡港 |
下湾山 |
21 |
民国间 |
东北7 |
11 |
勤丰村 |
冷水塘 |
下湾山 |
淡港 |
淡港 |
盐墩塘 |
80 |
民国间 |
东北8 |
12 |
勤丰村 |
盐墩塘 |
冷山湾塘 |
淡港 |
黄家塘 |
黄家塘山 |
54 |
民国间 |
东北8 |
13 |
黄家塘 |
黄家塘 |
盐墩塘 |
淡港 |
淡港 |
黄家塘山 |
360 |
民国前 |
东北10 |
14 |
杨岙村 |
杨家塘 |
潘埠山 |
潘埠村 |
淡港 |
渡头街村 |
195 |
民国前 |
东北6 |
15 |
莲花村 |
蟹蚶头塘 |
淡港 |
西塘山 |
大碶头港 |
淡港 |
153 |
清乾隆间 |
东北6 |
16 |
岙岭下村 |
上张塘 |
淡港 |
西塘山 |
文明塘 |
淡港 |
1238 |
民国前 |
东北6 |
17 |
岙岭下村 |
八脚缺塘 |
上张塘 |
文明塘 |
文明塘 |
淡港 |
152 |
清乾道间 |
东北6 |
18 |
岙岭下村 |
文明塘 |
上张塘 |
护圣塘 |
外生塘 |
淡港 |
966 |
清乾道间 |
东北6 |
历史上没有人做过这样周翔或者说繁冗的要素展示和数据测量。我曾把有关资料提供上去,有人认为别人志书没这样详细,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这样做,其实不知道是因为没有人做才缺这些。与想不到一块的人共事,有时是很吃力的。
原先我只想把山与田地做做详细些,但是仅仅这两块内容,一是篇幅不够,而是与“综合”名实不符,不能体现方志“全而周”的特色,因此编写过程中思路不断调整,增加内容,最后形成10章。如下:
第一章 建置沿革:明清及以前建置沿革/民国时期建置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行政区域变化/行政村与自然村/人口民族
第二章 地质。
第三章 地貌:西周平原/大丹山脉/蒙顶山脉/白仙山脉/白岩山脉/青龙山脉/孤山/岭道
第四章 气候
第五章土地:下沈片/西周片/淡港片
第六章土壤:水田土属/旱地土属/山林杂地土属/海涂土属
第七章水文:淡港水系/西周港水系/下沈港水系/柴溪/牌头溪/内流溪流/新开河道/镇域水利事业规划调查
第八章 海域:港湾/海岸线/海堤/浅海滩涂/岬角/岛礁/
第九章 生物资源:/植物/动物/古树名木
第十章 经济与建设综情:/经济大观/城区建设/山景开发/水色利用/关隘驿亭/公园山庄/民间道路/民间桥梁/公路公路桥/隧道车站凉亭/水上交通
一些与镇志无法不重复,但是尽量各有侧重。以“实镇志之虚,补镇志之缺,避镇志之详,详镇志之简”为原则进行大胆取舍。不写政治与管理;对于具体的经济状况也不写,只提供一个大概情况;最关切的是民生与实用性最强的内容。
如第九章的“生物资源”,原稿10来万字,镇志删去五不取一,本志则录其七八,以便补镇志之简。第七章补上“镇域水利事业规划调查”一节,因为找到一份县水利资源调查的材料,而镇志没有掌握。该统计表格统计了镇域内0.0004平方千米(0.6亩)以上的水塘、水库162座。
序号 |
水域名称 |
|
现状水域 |
|
|
水域功能 |
水域类型 |
|
|
长度(米) |
宽度米) |
面积(平方公里) |
容积(万立方米) |
|
|
1 |
平潭水库 |
|
|
0.67 |
1092 |
蓄水、供水 |
中型 |
9 |
庵后 |
|
|
0.0135 |
6.35 |
蓄水、供水 |
山塘 |
10 |
田湾庵 |
|
|
0.00125 |
0.245 |
蓄水、供水 |
山塘 |
11 |
后山水库 |
|
|
0.00315 |
0.78 |
蓄水、供水 |
山塘 |
12 |
庵下水库 |
|
|
0.0031 |
0.46 |
蓄水、供水 |
山塘 |
13 |
屋后背 |
|
|
0.0021 |
0.3 |
蓄水、供水 |
山塘 |
39 |
电站 |
|
|
0.0072 |
3.6 |
蓄水、供水 |
山塘 |
40 |
杰下 |
|
|
0.0036 |
0.78 |
蓄水、供水 |
山塘 |
41 |
外山 |
|
|
0.001 |
0.11 |
蓄水、供水 |
山塘 |
88 |
坑里 |
|
|
0.0004 |
0.035 |
蓄水、供水 |
山塘 |
158 |
牌头河 |
1500 |
15~18 |
0.0253 |
4.734 |
调蓄、排涝 |
河道 |
159 |
柴溪河 |
1000 |
12?23 |
0,0164 |
4.493 |
行洪、排涝 |
河道 |
160 |
淡港河 |
5161 |
50 |
0.3325 |
87.332 |
行洪、排涝 |
河道 |
161 |
西周港 |
5443 |
30 |
0.3284 |
87.889 |
行洪、排涝 |
河道 |
162 |
下沈港 |
8500 |
20~50 |
0.6444 |
194.186 |
行洪、排涝 |
河道 |
这个资料是偶然得到的,由于涉及面广而要素全,在得到之后,就临时再加一节,如果简省,或许绝大部分人用不到这个资料。
本志的主体是“村落”。象山县有490个建制村,而西周镇有74个,是象山村最多的镇,也是村落类型最多的镇。有下沈这样的历史悠久,居住区集中,人口众多的单一村;有西周沿坑分布,五六个皆混在一道,分不出大致界限的密集村;有高山与水库的移民村;移民村有新村、旧村、改名村、不改名村、整村集中村、只有村名与村委会而居住地分散各地的插花村等。历史、经济、人文状况差别极大。我整整用六七年时间,下去一一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逐渐形成下面的采访内容。
一、概况 村名、沿革/位置范围面积/自然条件/姓氏、人口、民族、高寿老人(姓氏统计表、高寿老人统计表)/民居/公共设施
二、道路 公路/通村路/村内路、弄、巷/古道、桥亭
三、土地 西周镇规划前后各类用地面积表/山林确权
四、经济 经济体制变革/1960年代经济以及粮食分配表(某几年)/1980年代经济以及粮食分配表(某几年)/2005—2012年经济情况一览表
五、政治 民国保长/村党组织负责人/村支部党员名册/退伍军人花名册。
六、教育 小学/中学/
七、文化 祠庙观堂/古迹/艺术/谱序古训/故事传说/诗词散文
八、人物
九、水库、古井
从另一个角度的具体分解是——
记述村落:始祖迁,村名由来,行政沿革,人口、姓氏、民族、长寿老人、医疗卫生。
记述经济:土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生产资料),应有农民集体土地分布表(县土管局有此资料,可惜未曾公布,不肯提供)搜集不到,只好以镇规划资料替代;农民集体山林分布表,由县农林局提供。
记述农业生产和分配:村文书档案尽失,从县档案局查获各村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未实行分田到户承包制前的每年“经济及粮食分配决算表”,足以显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记述交通道路:古道(岭道、凉亭)、公路、桥梁、渡口。
记述生活设施:房屋(照片显示古代、现代住房)、古井、公共建筑。
记述村领导干部及党员名录,他们是村治理者,领导者。
记述文化(重点):教育、信仰(教堂、寺庵、庙宇、祠堂),文艺(诗词、散文、神话故事、新闻报道),宗谱(序、世藻),古今人物。
如“姓氏统计表”,每一个村落都有,不使一村遗漏。比如查到伊家村1300人,居然有91个姓,估计是象山姓氏最多的村落。我是通过派出所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查阅统计,这些是普通群众非常关注,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说得清。
但是由于各村情况不同,这次获得的资料数量上多少差别十分悬殊,有些村大,或者原先有村志(类村志),如文岙、官山、下沈、排头等,或者如儒雅洋这样的历史文化名村,原先已经做过调查,这些村落字数皆在10余万字。也有些村小,历史记载难找,就只有四五千字,篇幅相差几十倍。从保存史料出发,因此本志在村落部分也不搞字数平衡。但是一些基本要素,几乎每村都有,如始祖迁、村名由来、行政沿革、人口、姓氏、长寿老人、农民集体山林分布表、经济及粮食分配决算表、村领导干部及党员名录、教育、人物等,化零为整,形成一个可以以统计学方法去研究的数据链,使本志具有更强的存史价值。
当然,在编撰成书时,还是得进行再次合理整合,74个村,分74章,所有材料在整合后,合并成五个部分,即五节,以求基本统一。
第一节 历史与事件
第二节 环境与民生
第三节 经济与建设
第四节 政治与管理
第五节 文化与人物
这样原来采访的较凌乱的9部分史料,以五大部分为框,进行调整,用时六七个月。实际上,现在大部分即有58章(村)采用五节记载。由于有些村史料丰富,经济活跃,人文旺盛,则灵活运用,突出特色,因此有16个村落按史料因地制宜。如文岙村16节,下沈村12节。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儒雅洋村则分18节。见如下: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民国及以前纪事
第四节 人口姓氏
第五节 经济
第六节 政治与管理
第七节 学校教育
第八节 存世家谱
第九节 何炳辉、何国安诗存
第十节 何敏求诗作
第十一节 何志浩诗作
第十二节 何元均诗作
第十三节 何白诗作
第十四节 何姣娣诗作
第十五节 其他诗词
第十六节 散文
第十七节 人物
第十八节 宁波市完整保护的千年古村
其中“第十八节宁波市完整保护的千年古村”全文采录夏乃平与张明珠的调查报告,12000字。第九节至第十四节,以人物诗文立节,可见这个文化村落的人文之盛。这样就充分体现具体村落的特色。其他如“赖振元与龙元集团”“周辞美与华翔集团”“张德和与竹根雕”,甚至有些著名的家谱、桥梁、事件都单独立节。
古人在很困难的情况下,方志编撰过程中也会用一些地图,虽然实际上是一幅散点透视的图画,没有比例,方向也很不准确,但是年长月久之后,在很多地貌已经改变、地名已经的消失的情况下,还是能为后人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比单纯的文字记载效果要好得多。可很奇怪的是我们现在很多志书不重视地图,一些志书除了前面的彩页一张政区图,有些再加一张地形图之外,正文中找不出一张地图。我认为,方志本身就是一本地情的书,紧紧与地理状态相联系,因此现代方志用图的种类、数量、地图本身的质量等与整部志书的质量和实用性、存史价值联系非常密切,甚至不是仅仅用“锦上添花”等赞美词汇所能达意的,客观地说,应该表达成“地图就是方志的本身”。
我撰本志,最先就是从先从地图着手。
先说第一册综合编的地图情况。
第一,彩页。正在排版的稿子,初步定下第一册综合编的彩页地图19幅,无论原图大小,不吝啬版面,一律采用整页排版,尽可能使线条与文字清晰,让以后的使用者可以再度复印运用时依然保持清晰度。19幅彩页地图是:
(1)西周镇区位与交通图;(2)西周镇行政区域图(2015年);(3)西周镇村落分布现状图;(4)西周镇卫星影像图(2012年);(5)西周镇历代围垦图;(6)西周镇地质资源图;(7)道光《象山县志》西乡各村图;(8)民国《象山县志》西周莲花儒雅洋片图;(9)民国《象山县志》下沈片图;(10)1950年象山县区域行政图;(11)1966年(人民公社时期)西周镇(分四公社)村落图;(12)1985年西周镇(一镇三乡)村落图;(13)1988年《象山县志》西周镇(一镇三乡)村落图;(14)西周镇耕地土质图;(15)西周镇标准农田分布图;(16)西周镇河网图;(17)西周镇田塘图;(18)手绘县西古道图;(19)一九四四年西周街布局示意图。西周镇是象山县的最重要的林业产区,但是还没有收集到比较好的林业类地图,待补。
有些地图是截取,有些地图则是为本志需要的重新描绘。这里展示几幅。
之一:(3)西周镇村落分布现状图
这幅地图是近年在新农村规划中由规划局所做的地图,彩色排版时候,层次感非常强,直观准确。
之二:(16)西周镇河网图
之三:(17)西周镇田塘图
之二、之三是我依照万分之一的地图(12张),经过多次缩小,不断拼合才描出来的,现在所见的线条是手描,手写文字不清楚,出钱请人重新录入,现在的效果看起来还不错。有了这两张图,许多只有模糊印象的地貌就一目了然。此前,本地还没有如此整体、直观、详细的地图。我以为,乡镇村志,有时候就得用这种密不透风的方式去实现低层级方志的实用性和存史价值,不泛泛而过。
之四:(19)一九四四年西周街布局示意图
之四是我一个非常熟悉解放前西周街道布局而且记忆复现水平极强的朋友画的,画好以后不久就去世,该图内容非常丰富,当时原图的线条与文字都很淡,而且都挤在一起,直接复印缩小到A4幅面则几乎看不出什么东西,请人重绘,讨价千元,据邵鹏说,他花了2个双休日,用CorelDRAW依样画葫芦描出来,效果相对好些。今年省市有一个“百年老店”挂牌审核命名活动,象山唯有西周街的“芳记”有些申报资格,在准备一系列资料之后,说最好能有证明当时存在的地图等,结果这张图还真的发挥一些作用。
第二,第三章的地图。
第三章是地貌,主要以境内的大丹山脉、蒙顶山脉、白仙山脉、白岩山脉、青龙山脉等5条山脉为主干,用文字描述各条山脉所统辖的各山的山峰名、海拔、方位、互相联系等。但是为了普通群众的和理解的方便和实用,我以村落为立足点绘制村落山峰分布图,74个建制村,按照自然状况,分42张山峰分布图,分别是:
(1)沙地、山头村山峰分布图;(2)车岭、庆丰桥村山峰分布图;(3)夏叶、新屋、大岙村山峰分布图;(4)初坑、寒山村山峰分布图;(5)上谢、土桥村山峰分布图;(6)西前、西周村山峰分布图;(7)大坑、白月岙村山峰分布图;(8)琴诗岙村山峰分布图;(9)乌沙、虎山村山峰分布囤;(10)文岙山峰分布图;(11)万金山、蒋家忝、柴溪村山峥分布圈;(12)牌头村山峰分布图;(13)杭头、八亩(旧村)、利山村山峰分布图;(14)下沈村山峰分布图;(15)百贤(白岩后,旧村)山峰分布图;(16)官山村山峰分布图;(17)里静(龙翔,旧村)杰苴村山峰分布图;(18)外静(荷欣,旧村)、杰下村山峰分布图;(19)田岙(旧村)、上山(旧村)、扫基湾村(旧村)山峰分布图;(20)东岙村见峰分布图;(21)赖岙、普塘村(旧村)山峰分布图;(22)伊家(旧村)、谢圣岙(旧村)山峰分布图;(23)蔡家田村(旧村)山峰分布图;(24)上张、陈隘村山峰分布图;(25)湖边村山峰分布图;(26)潘埠村山峰分布图;(27)杨岙村山峰分布图;(28)莲花村山峰分布图‘;(29)勤丰村山峰分布图;(30)蚶岙村山峰分布图;(31)黄家塘;(32)岙岭下村山峰分布图;(33)尖岭头村(旧村)山峰分布图;(34)横山村山峰分布图;(35)山后胡、半坑于村山峰分布圉;(36)上芭蕉、下芭蕉村山峰分布图;(37)栲树岭、伊家山(旧村)山峰分布图;(38)箬岭村山峰分布图;(39)儒雅洋、隔溪张、大竹园村山峰分布图;(40)山顶岭、西岙郑村山峰分布图;(41)金竹坑、尖坑、防东山峰分布图;(42)蒙顶山、赖家、倪家山村峰分布图。
下面也举一例。(见“儒雅洋、隔溪张、大竹园村山峰分布图”)
这是我采用万分之一地形图为底图制作的山脉、山峰图,其实不止这些,也包括河流、村落、水库、塘田等重要的地貌要素都纳入其中。如果从实用性来说,直接用万分之一地图最省力、最准确,但是现在这种地图是属于保密范畴,不能公开使用的,所以不便直接使用。其次即使万分之一的地图,其描绘的地貌状况与地名等,还不如我经过实地调查后所获的更丰富。第三,对于一般民众,现在的地图符号太抽象,不容易懂。我现在严格按照地形图等高线的走向,转化成形象的“山形符号”,人们一看就懂。为了确认是不是涉密,我曾去省地名办讯问,他们还没有看到过我的这种画法,让我把图送去看看,获得省地名办认可。现在所见的线条是我所画的,手写的文字,则出钱请人重新打字。这40多张地图,我整整用了三四个月时间手描,现在还在修改增补中。
再说第二——第五册村落分片的地图情况。
这部分以每村都有一幅以上地图为原则。大致有三类。第一类高分辨率的卫星地图(考虑降低成本与印刷装订方便,以彩色地图集中于各册的前面),第二类,由象山县规划局提供的《西周镇村庄规划总平面图》(只有30来个村落),第三类,以万分之一地图为底图,且模糊了等高线的地形图。卫星地图地图不涉及保密,即时、直观、形象,可以当做地图也可以当做图画看。规划总平面图的村落道路与房屋布置清晰可辨。地形图被处理过,当然有很多损失,但是能反映与周边村落的关系。各有所长,可以满足各种不同需要。限于篇幅,不举例。
照片入志是现在志书编撰的普遍倾向。但是估计很少有志书,入志的照片有本志那么多,甚至可以说是那么烂。
第一,种类多而数量多。有古道、公路、村道、桥梁、凉亭、庙宇、河流、水库等,尤其是庙宇与公路的桥梁,几乎与文字记载对象的等同,非一般的选择性入志。
第二,所有村落都配照片,至少4张,多的达到50张左右,不搞平衡。其中一个已经搬迁的高山移民村,现在房屋都已经拆掉,屋基地被整理成耕地,这个村落连最后的痕迹都消失,结果我找到有村民拍下许多拆迁前与拆迁过程中的几十张照片,每幢房子都记着住户的名字,虽然不大清晰,我还是认为有存史价值,不计较行家们的可能的批评而揽入。我不是因为现在,而是为后人。
书还未最后定稿,初稿版面文字量接近350万字,文字、地图、照片都在变动中。第一册的地图59幅,照片79张。第二——第四册地图127幅。照片太多,只是统计了第三册下沈片的部分,一共316张,因此初步估算,全书大致不会少于1100张。以每页排3张或4张为限,尽量使图片能显示出细节,以便人们需要复印采用时,图片显示的质量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为省成本,我临老学绕脚,自己置办办公用品,学拍照、打字、扫描、复印等技术。即使这样,也已经投入七八万元。
我学地理出身,对于本地地情有天生的偏好,加上退休之后多次参与方志的编修,因此也有一些想法。
我与县志办的张利民先生有同感,感到各种志书应明确对象,认为省志应该基于县,写其各类事务的情况、数据等;县志基于镇乡;镇志基于村,因为镇是由各村情况组成的。此观点,未必为众多志书专家认同。阅览众多镇志都未有此观点的体现,都以镇层面为限,涉及村落的很简单,甚至没有被关注。我重起炉灶也可以说是对这种状况的矫枉过正。在这个意义上,也算是一部别具一格的《西周镇志》,是以村为对象却落到镇层面的一种写作尝试。似乎现在还没有发现这种三不像架构的志书,所以取了个“镇村落通志”这样的三不像书名,待行家批评。
资料为王,存史为目标。梁启超“宁滥勿缺”的方志观点,我非常赞同。先有取舍,有侧重,因此有别于《西周镇志》。但是对于我侧重的部分,就遵循“宁滥勿缺”的原则,展示其周全。如山峰,《西周镇志》只录《象山县地名志》主要的几个山峰,《志稿》凡西周镇大小山峰全部囊括其中;如宗教,《西周镇志》只录《象山县宗教志》由代表性的几个寺庵,《志稿》凡各村所有的大小寺庵、庙宇等,无遗漏的搜罗其中。环境中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文化的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不嫌其详,便于突出“地灵人杰”主题,显示“资料性基本属性的方针”的精神。既要简要的经济、政治作为陪衬,也要由其史存价值,如“历年经济和分配决算表”,虽无文字说明,亦可为百年后人研究当时历史生产力水平,不可或缺的资料。
但收集资料其实很不容易的,不被理解,被拒绝是常事。我搜集资料,大多是凭我在单位的学生、同事,或者间接托人获取,因此局限性很大。我写《通志稿》基本是单干,舍近求远,一般到县级部门获取。象山县档案局是资料搜集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解放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资料比较齐全。每日关注《今日象山》报等,村庄特色介绍,人物的通讯报道,都是宝贵资料,随时增补,现在还在进行中,而历史资料、文化资料很多依靠家谱等。
务求真实。如寺庙等面积,各村报上来的,有些都是估计数,我们亲自下村实测,有时用皮带尺,有时用步测,达以求准确。我们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量算西周平原(田塘)面积29.098平方公里,《象山县地名志》西周平原面积约29.5平方公里,误差0.502平方公里,也不失为准确。学习陈汉章等古人修志的严谨作风,对各种资料都注明“资料来源”。其意有四:一非我臆造,二可稽查,三不侵犯知识产权,四不掠人之美。
记录地名就是抢救历史。地名集聚了丰富的人类智慧,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独特的识别、命名和用于交流的文化,被称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志稿》在地图上标注山脉、山峰的地理名称,注明海拔。百年后人仍然可知其山名和高度,抢救了西周镇可能会消失的山名文化。我发现, 1970年代后出生的人,即使对于本村周围的山名很多人已经叫不出名字,因此地名消失的速度很快,所以如今做这个工作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叙的五要素要具备。这涉及最基本的表达问题。志书是记客观写实,不是文艺创作。应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记叙事物,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五要素,这样才能完整地叙述事物的全貌。但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容易,观察旧志,五要素不全的也很多。如《民国象山县志》对庵、庙,只记其分布地点,不记其余,如始建年代等无从所知。人物本应有出生日期、出生地点,古代修志似乎都有忽视,如《民国县志》中的一些只知道是西周人,但是没有村落记载,只能无奈放弃。所以我在写现在人物的时候,这几个要素一个不拉,以免再有古人的疏忽。
对民间信仰入志的看法。2018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十三条:“对信仰宗教的党员,应当加强思想,经党组织帮助教育仍没有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参与利用宗教搞煽动活动的,给与开除党籍处分。”这是从严治党的要求。不过对民众却允许“信仰自由”。观察农村百姓,初一、十五、菩萨生日庙会,人山人海,大摆筵席,他们活着求菩萨保佑,死后希望灵魂升天,不入地狱,可谓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归宿。这是农耕社会遗留下的最有文化意义的部分,回避这部分,农村的传统文化就会出现空白,因此志书不仅要写,还要认真写,从村庄的祠堂、寺庙、信仰崇拜中寻找村庄的文明历史。因此祠堂、寺庙之事物:应写明地点、建造年月(时间)、寺庙名称(主体)、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供奉何佛、菩萨、神诞、住持人等。
文化是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经济发展必须由文化支撑。《浙江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进一步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志书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部分。《西周镇村落通志稿》挖掘了西周镇乡土文化资料,基本涵盖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乡村精神文化地标、精神家园——文化礼堂的全部内容,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2018年8月31日于文岙
2018/9/3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