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08年以来,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参与修续过桥棚胡氏、胡氏龚原贰房、桥亭陈氏、跸驻胡氏、场上任氏及龚原胡氏等6个家族的宗谱,颇有收获和体会。笔者认为,新时代、新形势下,宗谱编修必须顺应时代,也要有新的变革,既要废弃陋俗糟粕,又要弘扬优良传统。尤其在宗谱的前述部分、世系图和女性入谱及谱名方面要做好传承和创新,科学合理地处理修谱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具体实践修谱以坚持三个“好”及三项“坚持”为操作原则。
关键词:修谱 牵线 传承 改革
家谱,亦称宗谱、族谱。据记载,宗谱雏发于汉前,兴起于隋唐,完备于宋明,盛行于晚清民国前期。后渐衰退,“文革”中作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横扫”焚毁,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有的家谱,由于保管不良,发生水浸霉变、虫蛀,字迹漫漶,难以辩认。也有“死里逃生”的家谱,如尚田印家坑村,“造反派”将《印氏家谱》等书藉抄来准备焚烧,当时的文革主任就利用职权偷偷地把它留藏起来;尚田《龚原胡氏前房家谱》藏在一“下中农”家里,“造反派”查悉后前去“收缴”,问婆,婆说不知道;问公,公说早就没有了,“传世至宝”就这样保存下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家谱越来越被有识之士之重视,同时也上升为与国史、方志合称中华民族之三大文献瑰宝之列。宗谱经过大起大落“度尽刼波”后终于纷纷“复活”。盛世修谱,体现在当今社会民间,各地的家族,均纷纷竞相效仿。出于爱好,本人亦兢兢乐意致力于家谱的“复活”工作。在修谱过程中,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有其各具新的变化和特点,因此修谱者必须顺应时代,不忘与时俱进,弘扬优良传统,废弃陋俗糟粕,善于改革创新。各地各家族,多以本族企业家等热心谱民捐资(或合资、或独资),续修、新修宗谱。家谱的保存意识亦已增强,几乎所的新修家谱都至少存于县级档案室和文保所,再也不必担心因消失和损坏而遗憾。
笔者每修一本族谱,均有一次进步和收获。下面我来谈谈修谱过程中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如何处理宗谱的前述
要处理好宗谱的前述内容,主要是要写好序言文章、定好凡例规则、画好世系图谱的三个“好”字工作,为下文世传做好前期准备:
(一)写好序言文章 序言是家谱的首冠,冠正,才能显示身正。序言的叙述,至少不能缺少三个要素,即:
1.叙述修谱意义 修谱之意义,已众所周知,毋须在这里赘述。然此次新(续)修的意义尤为重大,这是因为多数家族,是建国以来的首次修谱,承前启后,拾遗补缺,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为显著,有必要在此述说;
2.厘清家族渊源 前谱虽然也有述说,也需要在序言中重复,重要和遗漏部分要考证后再加以修改补充和细述。如跸驻胡氏,由于旧谱毁于“文革”,无从查始祖迁入时代,笔者根据其自江口后胡迁入后至今末代为26代,从而向上和有记之年的谱民再按约30年一世推算,跸驻始祖约于清雍正末年迁。场上任氏始祖迁入时间,前谱仅笼统记说“元明期间由甬东铜盆铺迁入”,这“元明”两朝,历时350多年,笔者嫌时距太长,就根据谱民有记之年开始推算,约于明朝后期万历(1573-1620)年间,这样记载,至少接近于史实一大步;
3.述说修谱经过 记述本家族有史以来的历次修谱概况。如奉化尚田龚原村胡氏家谱,自乾隆甲寅(1776)与西岙村胡氏联合修谱,后龚原胡氏中途虽曾修过《龚原胡氏后房家谱》(龚原胡氏曾分前房、后房各自修谱),可惜在文革时焚毁了,距今242年难以考证续接。现虽经多方努力,终究尚有少部分中3-4代不能衔接。《龚原胡氏前房家谱》,最近修于民国三(1914)年,距今亦已一百多年,也经过艰辛努力,基本对接成功。新届修谱续谱,乃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多数家族,肯定有其曲折艰难并努力之过程。“复活”旧谱,依仗全体谱民尤为聪慧老人提供信息等多方支持,成全新谱圆谱。所谓好事多磨,很有必要在序言里加以阐述。
(二)定好凡例规则 凡例也作说明,也就是修谱的规则、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修家谱的规则,当然与旧谱大不相同,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要废弃以前的封建糟粕和不合理的“规矩”,创新符合时代精神,根据传统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踏实遵循新立规矩修谱。
㈠凡例中要保存之传统
1.有子户的格式 有子户依长次从右至左排列,女儿记在
父辈的后面,也是以长次为序叙述,该户的女儿附在父辈后面说明。
2.有娶N个妻子且各有生子的,在垂线旁注明“某出”,以说明线下子属于某妻所生。
3.历代(现代)爵秩(功名)表,各家谱都有记载,这是本家族的荣耀和骄傲(有的还是奉化名人),续谱要尽可能记上。现规定是乡级(含营级)以上职务、县级以上荣誉、大专以上学历,均上功名录。
有的传承将在下文中要详细说明。
㈡改革创新之凡例
1.独女户和多女户和“三坚持”以及涉线女进谱等处理,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2.入赘户 创新入赘户女承主线、男作配偶记载,其余记载按传统;
3.抱养户 以前多数家族,不允许养(螟蛉)子入谱。
也有“宽容”的,将养子线改为黑色(亲生和过继均红色),以示别类,只有到第二代,才准许上红线。改革后当然废弃这种规则,过继户、抱养户与亲生子女同样看待;
4.赘出或入母姓男,因均非本姓,故只记赘出地及入母姓处,不记传详。
5.如分迁有新迁居各地的户,在其垂下直线旁边注明去向,父记子不记,表示随父迁移,有不同的另论;
6.所有原谱的皇号年,很难知道其确切年份。改革后,全谱皇号年下注明公元年份,以“卒年-生年之余数+1”统一以虚岁计年,增加“享年”入谱。90(含,下同)岁以上称高寿、60岁以上称寿、59-30岁为年或历、30岁以下为殇、15岁以下为夭,作为年龄段区分标志。旧谱均是农历记月日,新谱有农、公历呈报,记载不作换算,以中国码(一二三)示农历、阿拉伯码(456)示公历,无关公农历的均以阿拉伯码表示数字。以24小时计时。
7.自五世始,改该页末行谱民下“启后”为竖线,在线旁边注明“下接X页”,下在X页首行谱民注“上承X页”,相互对接。最末行谱民下垂长、短竖线:长线旁注明大概去处,说明“无查”;短线表明“待有后(人)”。确定无后嗣者,名下无线。
8.历来的序言、村景诗及有意义的历史记载文史,是上祖留下的宝贵遗产,均一字不漏照抄原文保留。为后来读者阅读方便,将旧谱繁体化为简体,并标点断句。有新增的考证文史、新诗,择优录入。
9.以预定圆谱庆典日期为本次修(续)谱记载截止日。
10.废弃前谱宣扬节妇和不准螟蛉户入谱、分祀承继等的封建糟粕之类记叙和文章,增加村内大事记载。
11.新修家谱配偶的功名记载,在传详中用黑体表示。
12对修(续)谱持不理解或持反对态度的谱民,不勉强、不强记,只在该谱民下注明“拒载”。
(三)画好世系图谱 世系图也称家族阶梯图。前谱除极少数人外,绝大多数谱民均以谱名上图,是故又称谱名图;又因为其排名形状为顶端一人,中间膨大,下部收缩,状似为帝王遮蔽之伞状(称作华盖),故又称华盖图。众所周知,要建造或施工一个工程或创造发明一件产品,首先要画好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制作。修谱亦同样,每个家族的族谱靠牵线联结成一个整体。修谱中,画好世系图是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民间,尤在农村,凡遇婚丧大事多有以“自家人”为聚的“族规”,究其原本,确实多有根脉。族盛分支,新谱为减少原世系图拥挤状况,要根据是族之“自家人”现状,拟画好世系分图(当然,也有因丁衰,依附旁派的)。所谓画好世系分图,必须注意:1.任何世系图包括分房、分派、分系,其顶端必定是一个人;2.注明顶端始祖从何世、何派、何房分入。就是说,如果有大纸,即能进入分出点,融入大图之中。
日前流行的多是直式牵线族谱,旧谱世系图上全是清一色男子。自始祖为最高,一代一代分阶梯下至末代。始祖以下,每人上端是线下端人的父亲或过继父。子从父名下直线垂下,多子直角转弯并列,右长左幼,依次分别记载。其线连接,结构严谨,一丝不苟,统率全谱,融为一体。世系图是一个家族的总纲,犹如一本书的目录,每一个世系图上的名字,除早夭、从释(出家)、无查等特殊情况,下面一定记载他的传详。反过来说,在传详段上,每一个涉线的人,世系图上一定得载上他的名字。一旦世系图上挂上了名,便将永远存在。世系图上的名字,只有增加,不得抹删,也断断不能错位。形象地说,如果抓住始祖一个线端,就能够把整个家族一个不漏地提拉起来。可以这样说,若你能准确无误地画好世系图——这里说的“确切无误”是指:确切无误地接对和承接上下代;确切无误地按规则、格式填好世系图,那么,你就能修好这个家族的宗谱。反过来说,如果不重视世系图,甚至不会续画世系图,那就可以不客气地说,就是不谙谱道,不会或不能修好这个家族的宗谱,至少可说是一本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宗谱。笔者曾看到有一新修家谱,尽管装订很考究,但里面却没有序言、没有凡例、没有世系图,笔者认为这样的家谱,终上不了“台面”,而且也会给后来续修者带来很多的不必要的困难。
二、修谱的“三坚持”原则
根据几年来修谱经验归纳总结,新修家谱世传的编纂,要以传承、改革、创新为主旨。本人自称“胡氏修谱三坚持”定理,作为修谱原则:
坚持传承优良传统 本人认为,先前的家谱有许多优良的传统,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能借改革为名随便废弃。比如:
㈠.五世一图 旧谱记载,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即五世一图和记载生(出生时间)、配(配偶的出生地及生卒)、卒(去世日期、时间)、葬(葬于何处,墓地标志,朝向)等几个要素。这些规则,均适合现今修谱。
㈡.谱名 谱名在家谱中至少体现三条功能意义:
1、整齐统一、准确行辈。正象我们每个人的生肖一样,讲出生肖,就能排出年龄;说出谱名,就能知行辈;
2、明确序次、一目了然:在家谱的世系图里,每行均以行第的第一个字作为序次的谱名,一代一代呈阶梯状排列,整齐呈列,长幼有序,有条不紊,上承下接;
3、标题目录作用:在世系图中,谱名犹如一本书中的标题和目录,根据标题目录的提示,在下文世传中,都可以按行第目录,方便地找到自己要查的谱名及具体传详内容(无后人的无下线除外)。不管是“五世一图”还是按排行集聚的修谱形式,均根据本族行第对应行里,索引查找,规范准确,从而引导读者去查实详阅其人传详。
一个家族的排行序次形成后,这个家族所有包括以后未出生的男丁,都定好了辈份,均按这个行辈起谱名。谱名多是以排行行辈字为第一个字(也有少数家族放在第二个字的)的人名,俗称书名,由修谱先生或长辈或上学时先生起名。正规的家谱,有“牵线牵谱名”的特定规则,以前所有的名人、平民,均有谱名,例如奉化名人蒋介石,谱名周泰;王任叔(巴人),谱名运镗等等。不过,现在新修家谱中,多有所忽视。
“牵线不落常用名”(常用名正合谱名的除外),这是修谱的潜规则,决不能忽视放而弃之。可是,现今许多新修家谱,由于忽视了谱名的存在意义,而用常用名错占了谱名的位置,造成“鸠占鹊巢”的状态。故笔者认为,忽视谱名存在的家谱,是不完善、不规范的家谱。
那么,新修家谱的谱民没有谱名怎么办?本人采取办法是:排行+现名中的一个字作为谱名。那么,如发生重名怎么办?细阅前谱,重名的也不少,不用担心,因为下文传详中记有谱民的常用名,不会搞错重名的其人。操作中,为了避免重名,就取现名的一个谐音就可以了,例如,军,可用谐音君、均、钧、俊等等。其实,谱名的作用仅仅用于家谱册子上的一个代号。如有坚持排斥谱名的谱民,笔者以为,首先,要在续谱领导小组内述明谱名的意义和作用,争取内部的高度统一和认识。由于家族修谱主要以“睦族”为目的,所以,既要尊重个别坚持排斥谱名的谱民的意愿,又要坚持修谱原则。因此在世系图和世传中,续谱人在其父辈线下只能写上这个谱民的排行字,下面留一个字位置的空格,说明此人尚无谱名。但要注意的是,凡线牵涉的位置,是专门是专门留给谱名的,不能由常用名去顶占。在下文传详中,无谱名和有谱名的谱民同样叙述。
在爵秩(功名)录里还可根据谱名行第,明显清晰地按长幼次序排列。
由于日久,本村人惯用了常用名而忘了书(谱)名,而周边村以前的小同学仍以书(谱)名称呼对方,增长了久别重逢的亲近感。
坚持改革弃陋创新 细览旧谱,极少出现女性名字,甚至始祖夫人。民间流传“生子牵红线,生女牵蓝线”乃属子虚乌有。旧谱所有女性,只记姓氏,本姓女只记长、次、幼等说明。女性不仅无名,更无传详记载。试想,女儿连名字都沒有,何来“蓝线牵线”之说?新修续谱当然要废弃陋习,改革对女性的不公。
所谓家谱的改革,着重以女性记载的改革为主,前在凡例上也有所表述,以下再叙述在修谱中的几项改革规则:
1.独女户 同独子户一样承上启下承线,同样记载。
2.特殊有子有女户,子因故夭折或或无续线人,该户女可并列承线,其规则同独女户。
3.多女户 指二个或二个以上女儿的户,可任户主选一女承线。
有人简单地认为,既然男女一样,就将纯女户的女儿都在父线之下并列排列,笔者认为此法不够妥当。举例说,有A、B二户,分别各有二个孩子。A户有一子一女,按传统一子承线,一女在父辈传详后说明;B户有二女,如果按二子一样在父线下并列。那A户就心里不平衡了:同样两个孩子,为什么与B户不一样?也有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续谱时,将日前所有子女统统并列上线。这样一来,一大堆弊病出来了:此举不仅搞乱和丢弃了原谱的优良传统和世系图精练简洁的风格,而且在新一届修谱时,在世系图上不能界定究竟至哪一辈开始才可以将所有子、女一起上线?因为谱民的行辈差异,同一届期的谱民,有相差近十代世次。后来生的女儿挂上线了,前有的女能不能上线?侄女有名,姑母,姑婆、太姑婆……是否也应上线?显然此法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如果让所有下辈子女都并列上线,不仅使世系图显得臃肿不堪,而且损坏了整个世系图的传统结构,破坏了世传间排列,增设了谱民之间矛盾,还给下届续修家谱留下永远的难题。
综上所述,本人对现有纯女户采用未嫁、近嫁(本村)、嫁同姓的女(可兼承)优先承线,都未嫁的姐妹联合承线。原则是:不管几个女儿,只能一线承于父辈之下。用通俗的一句话说,即“有子照旧(传统),纯女承一(改革)”方法。
涉线的女要记其子女等与传统同样记载。
不承线的女,要记名,记生日。出嫁女的配偶名据呈报记载,不报不记。
坚持涉线不涉其姓 查阅所有前谱,无论欧(阳修)苏(洵)、朱熹、宋濂、方孝儒和纪昀等谱法,尽管其记载方法各有相异,但“涉线不涉姓氏”是绝对统一的。即所有碰到线的谱民,均不会出现这个谱民的姓氏,即使是本姓谱民,也不能涉及。举例说,王氏家族中有个王甲(单字名),平时都叫他为王甲。那在家谱上记着的谱名就应是“排行+甲”字,切不可出现本姓“王”字。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封面已经说明是《王氏家谱》,所有涉线的人都清一色姓王。粗览新修家谱,不乏有出现二种涉姓情况:一是象上例,在线下写上“王甲”(涉线),如果加上本姓,那就成了王王甲了;二是有出现将外孙(女)记入本姓线下,其本意想体现男女一视同仁,但却将女儿嫁给姓张,就线下记子女张某某、嫁给姓李就在线下记子女李某某。那么,无意中《某氏宗谱》就成事实中的《某氏“杂”谱》了。究其实,外孙(女)张、李,应该归到张氏家谱和李氏家谱里去记载。诚然,笔者决不反对记载纯女户的子女续线,但如要记入家谱续线,先提是要认可、归属女儿的父姓(具体记法同入赘户),不能再记外孙(女)的本姓,即不能涉姓(关于外孙、外孙女若要记入其本姓的家谱里去,不是本族的管辖范围)。这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任何人,无论男女,涉线的谱民绝对不能写上自己的姓氏,否则就会成为不伦不类的杂谱了。
本人认为,运用上述“胡氏修谱三坚持”的原则修谱,既能科学地解决传统与改革的矛盾,又体现男女平等,同时
顺应国家相关政策,顺应形势,与时俱进,维护和完善了谱道的逻辑性,促使谱民和谐团结,达到新谱法的完整统一。
三、女姓族人进谱等事项的处理
本人主张女性不提倡谱名。这并非轻漠或歧视女性,而是应该重视女性的特殊客观情况:一是女性多要嫁人,况且要“嫁(属)鸡随鸡,嫁(属)犬随犬”,要随丈夫而变换姓氏;另是女性如嫁入同姓,她的行辈要随丈夫而变动,究其实,几乎所有女性均是依附男性的行辈来论定行辈。同一女子,如嫁给叔公辈,就成了叔婆,嫁为堂兄辈就成了堂嫂。试想,若有一对姐妹,嫁给同姓不同行辈的丈夫,那该如何界定行辈?是故民间所谓“乱亲不乱族”之说,也就是这个原理。
有嫁入且离异妇女,采取记姓不记名的传统记法,但也要记其娘家出生和生日,以便其子女日后查询;本族谱民之女嫁出后离异的,记名记出生不记嫁入地;主旨均是为保护她们个人阴私。
续修家谱,理应继承传统,废弃糟粕,创新改革。但提倡改革,不能轻率地废弃、破坏和否定以前合理的、优良的传统。应当承认,任何家谱都是依赖男性为主体相系而成的。为此,在修谱牵线上,既要传承优良传统,坚持以男性为主体;又要改革旧习陋规,体现男女平等。笔者认为,只要在主观上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男女应该有适当的区分标志。为此笔者遵循“男女平等、男女有别”准则,即既不歧视女姓又区别男女的办法修谱。
有如跸驻胡氏失谱之家族,为弥补失谱之痛,笔者采用以下溯上办法,新修家谱。依靠前定排行,代代追究,引导采访详访聪智老者,尽量搜罗片纸只字及安葬地点,确无线索的在传详栏注明“公氏传详失”句填写。
笔者在修谱运用“胡氏修谱三坚持”原则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阻力是“坚持传承优良传统”中的谱名问题。有个别谱民不理解、不重视谱名的意义,有的甚至利用迷信拉帮结派,竭尽全力抵制、反对、排斥,如何做好这些工作还须进一步探讨。此外,企业家或如何上功名录?其标准定应在什么档次、位置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胡信胜 宁波市奉化区锦屏南路1号 88588655
奉化区史志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