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宗谱是中华民族三大文献瑰宝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全国各地民间出现了续修、重修宗谱的热潮,但因编修经费不足、编修力量有限等因素,存在因循守旧、创新不足、粗制滥造等问题。要改变当前修谱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就需要优化编修队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政府部门资源,提高修谱效率和质量,并且要创新修谱方式,借鉴志书体例,重视反映和记录时代面貌,允许女子入谱,以适应时代要求。
关键词:宗谱 创新 借鉴
编修宗谱是中华民族悠久而又独特的传统文化,过去有“三世不修谱为不孝”之说。历史上各地各氏族编修的谱牒数量之多、延续之久,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瑰宝(国之正史,地之方志,家之宗谱)之一。
奉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修谱一直不断,留下数量巨大的谱牒。奉化已知最早纂修的宗谱大约是宋元符二年(1099)进士出身浙江提刑度支郎陈肖孙纂修的《黄贤林氏宗谱》,同时期还有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纂修,进士、湖州教授赵敦临作序的《奉川长汀张氏宗谱》,宋隆兴二年(1164)纂修的莼湖《尹氏宗谱》等,可惜清代之前宗谱基本没有保存下来。据区志办2009年的专项调查,奉化现有宗谱,包括木刻字本、石刻字本、手抄本,小房谱、支谱等,涉及88个姓氏,计1045册,529部(套)。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编修的《四明沈氏宗谱(甲岙〉》到宣统三年(1911)编修的《烛溪施氏宗谱(晚香岭)》,存清代宗谱206部,从民国初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存238部①。清代民国时期编修宗谱占到已知宗谱总数的八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全国各地出现了续修、重修宗谱的热潮,新的谱牒不断面世。奉化也不例外,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2009年间,民间修有70余部族谱;2010年至今,编修的宗谱(含小家谱)有110余套。
民间修谱活动秉持了中华民族谱牒文化的传统规则,值得倡导和发扬,但因编修经费不足、编修力量有限等因素,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因循守旧,简单复制。
现代修谱过度依赖旧谱,在旧谱世系图、华盖图基础上新增些人丁,其他基本原样载录旧谱内容。如2005年修《大堰常照汪氏宗谱》,除了“新修序”以外,其他的“原姓序”“前修序”“汪氏行第”“支系叙略”“世德”“世芳”“世泽”“文艺”等基本沿袭旧谱。2005年修《西堡岙溪头王氏宗谱》,设五卷,另设卷首,目录依次为卷首:重修序、旧序;卷一:目录,重修姓氏、凡例、行诗、世伦、世芳;卷二:大宗世传、世系图;卷三:世传;卷四:世荣;卷五:世泽、景诗、珍谱说、跋”。从目录可知,除了世系有新增外,其余都是旧谱内容。
宗谱除了记载人丁繁衍、宗族发展情况外,也要反映家族所处时代的变化,所处之地的新貌等时代性、地域性内容,如果单纯延续世系人脉,修谱的意义要大打折扣。
二是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续修宗谱应该继承优良传统,如谱名不可随意改动;母本中的序、传、诰、敕、跋等不可错漏或改变;新载录的族内人员的房派、世系、荣辱、迁徙等均应该按母本的格式排列记载等等。但也不能受旧谱体例和格式制约,这会使得新谱信息的丰富性、体例的鲜活性受到限制。如旧谱中的“世芳”,基本格式是谱名加头衔、功名等,内容非常简单。
民间修谱,往往邀请族中德高望重的年长者主纂或把关。这些人对本族本村情况熟悉,责任性强,修谱能坚持传统和原则,但创新意识不足,往往喜欢沿袭旧谱。如对人物记载,仅仅局限于新增族人的学历、官衔、功名等,简单一两句,信息不全,要素缺失。还有在新谱续接世系过程中,女不入谱的陋习还在。对于接受过计划生育的家庭,女不入谱会导致族人断线,或去向不明。
三是资料不全,人员错漏。
宗谱的核心是人和家庭。现代社会流动性较大,因族人迁居、婚嫁或外出就学、谋生等,导致进谱资料搜集难度增大,修谱时容易错漏人员。也有编修人员主观因素,如联络告知工作做得不扎实,调查记录不够深入细致,只简单载录生卒信息,忽视外出就业、迁居、婚嫁、功名、职位等信息的收录,名讳、辈分、生辰等核查不周,造成辈分不明、行第混乱,这些都会给后续修谱带来不利。
四是利益驱使,丧失准则。
修谱人应持客观公正、认真严谨的修谱态度。但现实中,修谱有小团体行为,也容易被个别有势力的家族成员控制,在名誉、利益驱使下,随意拔高、美化有关人物,入传人物功绩往往夸大、虚假,有失客观、公允。甚至存在植入广告、传播极端思想和反动言论的行迹。与史志相比,宗谱的随意性较大,加上口传有误、笔记出错,以及审核不严,难以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针对当下修谱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处理,可以有效改变修谱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一、借鉴志书体例,创新修谱方式
氏族的生存发展肯定带有地域性和时代性印记,既然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则一些方志所记载的内容也可考虑入谱。新时期修谱,应该兼用史、志、图、表、书等体例,如此,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使得宗谱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
(一)设大事记。大事记是志书的主要体例之一,在旧式宗谱中不多见。作为一个氏族,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肯定有各种大事、要事发生,有的与氏族扎根之地息息相关,有的与氏族人物紧密关联。这些事物可以以大事记体例记录。包括旧谱中有所收录的“灾异”“功名”等都可收录。如果不设大事记体例,则一些内容难以入谱,无处可放,如建筑竣工、抗灾救灾、重要庆典等。氏族的大事记也是对村志、县志的补充和细化,有其特定意义和价值。
(二)增加图照。旧式家谱因为时代局限,照片和图片的运用不多。旧谱比较用得多的是图,如先祖像赞、村居图、祠堂图等。现在数码摄像、卫星地图等技术的发展,给宗谱运用照片、图片带来较大便利。而一张图照运用得好,往往数百上千的文字都无法替换。好的图照能将时代的风貌和特质以及一个家族的生存环境直观地显示出来,
因此,志书中所用的卷首照片、随文照片,以及地形图、区位图等等都可仿照用到宗谱中。对村落街景图、建筑景观图、人物活动图等以图片形式收入宗谱中,既图文并茂,又丰富内容。事实上,不少新修宗谱已大量采用照片。
图照的采用可以扩大范围,包括收录旧谱的图照和家族中珍贵罕见的旧照片,以及一个家庭、一个人物的有意义的照片。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存史价值。
(三)丰富家传。宗谱中除了世系外,世表、家传也是最被重视的部分。谱中“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者的事迹的文体,有的称“传略”“行状”“世传”,是一种正式的传记,记述族人一生的功绩及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作出的功绩,如:捐资修祠堂、建学校,造桥铺路,扶贫助学等,记载入谱后可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以光耀家族。
在记载家传方面,可以参考志书的人物传记处理方式。以传、简介、表等不同方式记录不同等级的人物。尤其表格,可以按类别或等级来设置,可以灵活记载各式人物。
在旧谱中,女子也会被入传,但往往有姓无名,且记载的都是贞女、烈妇之类的事迹,封建思想浓重。新修谱应男女平等,女子该列入传的要列入传,不必如旧谱那样分内传、外传来写。
(四)勘误补遗。勘误补遗是二轮修志一个常见体式。对于宗谱来说,勘误补遗也十分必要。
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说:“然以余观之,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氏族之谱,无论高门悬簿,各有遗书,大抵子孙粗读书者为之,掇拾讹传,不知考究,牴牾正史,徒诒嗤笑。”②
宗谱在续修过程中,往往会以讹传讹,有的无心而为,有的有意为之。特别是在史实方面,存在“攀附假托”“隐恶扬善”等现象,多有掩过饰非、曲笔失实之处。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提高家族地位,往往攀附帝王、贤臣、名人为先祖,有的假托名人作序,套用名人谱序等。而对待族中人物,“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 而“史则善恶俱载”。
族谱文化中还有“除名”“出族”的惯例,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者,不予书录,名不见谱。当然也有因纂谱者文化程度以及学识素养参差不齐,所修宗谱除在史实上有出入外,也有常识性错误,甚而有笔误硬伤。
对此,后人修谱不能盲目相信,要多加甄别、考证,做好勘误补遗。另外,对当初因时代局限,资料搜集欠缺,所造成的史实空白缺漏,在现今掌握资料后也应该补充。
勘误补遗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要对氏族的谱序、始祖、起源、世德、世传力求严肃考证,去伪存真,不沽名钓誉。对每位宗亲的房派和世系一定要排序准确,以防止亲疏、昭穆混乱难辨。
除了上述几点方志体式可以借鉴采用外,其他如专记、附录、注释等都可不拘采用。
二、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修谱效率
(一)利用现代科技,丰富宗谱内容。
现代修谱,可充分利用数码摄像、电子地图等技术增添相应内容。可以利用测量软件获得氏族居地的经纬度,利用卫星地图制作氏族村落的地形图。
(二)利用网络信息,提高修谱效率。
现在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通讯手段来提高修谱效率。比如可以在族姓中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互通信息,查找资料,甄别真伪。可以利用户口资料,获取族人信息。
(三)利用存储媒介,改善存谱方式。
过去宗谱多以手抄本、石刻本、木刻本传世,数量少,保存不易。奉化旧有宗谱除少数由政府有关部门收藏外,大部分散落于民间。秘不示人者有之,弃若敝屣者有之,虫蠹霉烂者有之。纸质宗谱的存在不利于保存和利用宗谱。
尽管现代社会印刷技术高度发达,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民间修谱还是以纸质媒介为主,且往往印数较少,多的十几本,少的几本,远不及图书印刷量,分发范围也极小。直到现在,浙东民间修谱,大多还是按照旧式修谱藏谱惯例。修谱完成后,一般分两部分印行,一为总谱,一式三部,二部由族长保管,一部存放于祠堂供族人查阅。族人查阅必须征得族长同意,开祖堂拜过先祖方可。另一部分为房谱(又称派谱),各房派视经济情况增印,由专人保管,不得随意转借③。
纸质印行和小范围存放,不利于宗谱传世和利用。现代修谱条件已经今非昔比,电脑普及,网络互联,信息共享,聊天工具流行,数码摄像便利。利用照相缩微技术,可将族谱制成缩微胶片用于保存,可制作刻录光盘和存谱优盘用于分发,并放到网上,与同姓族人共享,以扩大宗谱的社会价值。
三、借助政府资源,提升宗谱质量
封建社会是宗法社会,修宗谱完全是宗族行为。现代社会宗族观念日渐淡化,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人居环境不再单一狭窄,给修谱带来较大不利。因此,利用政府资源和各方力量来修谱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一)政府的信息资源可以利用。
修谱,不应局限于旧有宗谱和资料,因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比如统计人口、查找人员,可以走访公安局户籍科;查找旧谱传本及比较同姓异支姓氏,可查阅档案馆、文保所等单位收藏的宗谱;而史志部门、人社局、教育局等单位可以提供乡贤名人资料,高学历人士、高级技术人员信息。
(二)部门的业务指导可以介入。
民间修谱,一般以村落为范围。现在农村有的已成空心村,有的村民老年化严重。编修宗谱的人员力量基本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修谱自有优势,如熟悉本地本族情况,办事认真仔细,但也存在不利因素,如精力有限、文化素养不足、观念守旧等。而政府史志部门,有专业敬业的编修人员。且在二轮修志期间,不少地方将家族谱(志)列入政府部门工作序列,比如宁波已经由市政府办公厅发文,在全市推行家族谱(志)编修,作为史志部门的一项工作。因此,民间修谱可以考虑邀请史志部门专家作业务指导,有了这些懂得编纂方法且文字功底扎实的专业人士指导和把关,就可以避免在修谱的体例和文字方面出现重大差错,且能在宗谱内容、体例、版式方面有新的好的改观。
(三)修谱与修志可以两相结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一轮修志开始,一些地方出现修村志现象,到二轮修志,村志编修更趋普遍,与民间修谱几乎是同步推行,且不少村是族姓单一、集聚的,这就为村志与宗谱同修提供了便利和可行性。对此,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参与修志修谱,在充分征求、听取族人、村民意见基础上,将修村志的人力和财力与修族谱的人力、财力合二为一,以政府主导、族人协修的模式开展工作。事实上,一些地方修村志已经打破志书体例,将宗谱内容收录、载入到村志中,如姓氏源流、家训族规、先祖行状、世芳、世泽、艺文等。这在浙东一带已出版印行的村志中普遍可见,如余姚西南街道《磨刀桥村志》在“人口”章节中安排“姓氏源流”一节,在“附录”选录旧志谱;慈溪庵东镇《海星村志》“附录”中收录有“村民世系谱”;象山墙头镇《溪里方村志》里安排有“姓氏始祖”“历代官员”“族训族规”等有关宗谱的内容……在笔者调查接触到的10余部村志中,几乎每一部都或多或少收录有宗谱的内容。可见,村志录宗谱内容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奉化目前着手编修的《松岙镇志》《徐马站村志》中,编纂组也在考虑收录宗谱内容,《徐马站村志》专设“姓氏”“谱牒一览”“谱序选录”等章,《松岙镇志》设“各姓家谱行第、家规祖训”一编。
在具体操作上,需要上下沟通,一个姓氏在筹备续修宗谱时,可以联系史志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此外,史志部门也可以建立报批备案制度,由村一级上报镇街道一级,镇街道一级再报批史志部门。史志部门做好备案,然后在人力甚至财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谱与志,在内容、形式的侧重方面,视情况而定,可志入谱中,以谱为主;或谱入志中,以志为主。
谱志结合面临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世系图。世系图是族谱中内容最为重要、信息最为丰富、篇幅最大的部分,需要慎重考虑。
四、顺应时代要求,改变修谱观念
新时期修谱,应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倡导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
(一)扩展宗谱内容。
如果说,正史是官方对帝王将相和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宏观叙述,那么宗谱则是对一个个家庭、宗族具体事务的微观触摸。前者的对象是国,后者的对象是家,后者的叙述是对前者不可缺少的补充,又有着独立存在的意义。
奉化民间修谱,清代至民国时期出现过高潮。现存民国时期很多宗谱体例完备、版式规范、内容丰富,优秀谱牒很多,如王序宾主纂的民国十四年(1925)版《小万竹王氏宗谱》、江五民主纂的民国十七年(1928)版《民戊三江骆氏西祠谱》(江口),、庄崧甫主纂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松溪卓氏宗谱》(松岙)、孙表卿主纂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剡川邬氏宗谱》(方桥禾家桥)等,这些主纂者均是清末举人、乡里贤达。宗谱内容有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等数十项,对所处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介入度是非常深广细微的,涉及到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内容。对于后人了解奉化的历史、民俗和姓氏源流、人口迁徙、道德人伦及家庭形态、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历史演变,甚至包括对各类人群的教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氏族可靠的历史文字档案。
尽管旧式宗谱内容丰富、体例详备,但于今而言,还可以扩充和增设一些内容,如前文提到的大事记、灾异录,以尽各种事件;婚丧新风尚,家庭美德,新农村建设情况,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以尽现代风貌;人物传录分设传、表、录等,以尽各式各等人物;设附录丛录,,以尽各类艺文、艺作、凭据、契约、规训、函告等。总之,尽可能创新体例,扩展内容,把脉社会,接轨时代。
(二)反映时代面貌。
旧式谱牒的内容和体式基本相似,核心内容是世系图,附讳字及婚姻、子嗣等。此外,还举载族人德行、品望、功业等,诸如世德传、墓志铭、寿序、文案、信函等与宗族有关的文字都尽数记载。宗谱在旧时,对序昭穆、定亲疏、敬宗睦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期修谱,要淡化宗族意识,着眼时代变迁,记录时代轨迹。从民间修谱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民间基本没有出现修谱潮,文革“扫四旧”更是让很多谱牒遭殃。改革开放后,民间修谱还是着眼于族内人丁、人物品行、谱系行第等传统的东西,至于族内人物在历史长河里的命运、族人所居之地几十年的历史变迁等大环境的内容没有体现。比如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实施私营企业改造,农业合作化,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三年饥荒,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等等。这些历史在宗谱里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我们知道,宗谱是记录历史的三大体系之一,国史、方志纵然以记录历史为己任,宗谱也不能失声缺位。每一位活在当下的族人都踩着一个个时代的足迹,读过一页页重要的历史,这些共同记忆不应该遗忘和缺如,应该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评述,也是对地方历史的一个补充。
(三)允许女性进谱。
宗谱是一部氏族姓史、家史,是氏族的人脉字典。过去以男性为主线的宗谱,是有封建局限性的特殊谱文化导致。细览旧谱,极少出现女性名字,包括始祖夫人。旧谱所有女性,只记姓氏,本姓女只记长、次、幼等。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单纯以男性为主谱写世系图已不可行,如何正确处理谱系、摆正女性在宗谱中的地位,是一个新问题。
一般有女孩家庭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独女、多女及有子有女。现代修谱,为男女平等起见,也考虑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建议女性也入谱,且在凡例中说明续谱起止时段,尤其对女性入谱,要明确何时开始女性入世系图。然后按传统谱系,在“父”名下吊线,注明外嫁何处,女婿何人,外孙、外孙女情况等。
女性入谱还有个别特殊情况:一是女婿入赘;二是女性嫁同族异辈。第一种情况可以照前处理,女承主线,男入赘作配偶,子女随母姓;第二种情况有点复杂,女儿既会在父下吊线,注明所嫁何人,又会在丈夫的父亲名下随夫出现,且辈分上存在错辈的可能,比如女婿,在族中辈分上算却是叔辈,照理说,父亲管女儿要叫阿婶。也正因如此,过去禁止族内通婚。按旧谱女性不入谱的传统,至少在宗谱里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现今社会,宗族行第、辈分意识越来越淡化,女性入谱应该适时施行。
新时期修谱因顺应时代要求,改变修谱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政府部门资源和力量,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多方面人员参与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编修队伍,在内容、形式和技术上进行创新,编修出质量上乘、切合时代需要的新时期宗谱。
注释:①资料数据来自文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奉化现存宗谱辑录》。
②摘自黄宗羲《南雷文定》三集卷一《淮安戴氏家谱序》。
③《奉化民俗》第九卷,江圣彪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陈黎明 奉化区委党史研究室 1390660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