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方志编修
  • 方志编修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谈《溪口镇志》对“地方特色”的 引领、挖掘和呈现
  • 阅读:
  • 时间:2018-09-26
  • 来源:
  •  

     

    内容提要:本文紧紧围绕“《溪口镇志》要突出和强化地方特色,彰显地方特色成果”的主题,从《溪口镇志》对“地方特色”的引领、挖掘和呈现三条主线,反映和揭示《溪口镇志》编纂者把握“特色”要求、学习优秀镇志、迎合内在需求的积极性、刻苦性和创新性;肯定和论及“地域独特,地位超常”、“主旨引领,目标驱使”、“补充市(县)志,存史育人”和“体例要求,内容需要”的“记溪口特色、论溪口特色”的内生动力;提炼和总结地情调查法、资料搜集法、提级升格法和集中记述法等挖掘溪口特色的路径和经验;并通过编目中设置、概述中编排、大事记提炼、图表中呈现、丛录中穿插等办法,突出和强化地方特色,彰显《溪口镇志》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溪口镇志 地方特色 引领 挖掘 呈现

     

    社会需要一部特色鲜明的地方志,读者也需要一部特色鲜明的地方志。25编102章100余万字的《溪口镇志》就是这样一部社会和读者需要的集地方性、时代性、人文性于一体的鲜活通透的基层地方志。

    一、对“地方特色”的引领

    (一)把握“特色”要求。如何使《溪口镇志》紧紧围绕地方特色、重点突出地方特色,编纂者在认真学习理论、提高思想认识基础上,明确镇志需要突出地方特色的要求,拟定需要突出地方特色的目标,以更好地引领“地方特色”在《溪口镇志》得到充分体现。

    《溪口镇志》编纂者把胡乔木在第一届地方志编修期间提出的“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富有特色的地方志”和“新的地方志要比旧志增加特色性和现代性”的“三新”“两性”理论作为编志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同时,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推敲《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总则第三条“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强调的“特色鲜明”和“概述事物特点”;《宁波市部门(行业)志和基层志编纂工作规定》第一章“总则”第六条“坚持突出地方特色”等论述,为《溪口镇志》编纂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树立了指南,指明了方向。他们认为,所谓“特色”,就是“地方性”“时代性”“人文性”的紧密融合;《溪口镇志》一定要坚持以地方性为“龙头”的“三性”,做到鲜明而不含糊。主编王开甲表示:乡镇与市(县)有相同处,也有别于市(县)。篇目设置、志书结构、记述内容不能完全照搬市(县)志,而应紧密结合溪口实际,突出溪口地方优势和特色,将“蒋氏故里”“风景旅游”“弥勒道场”等地方特色和历史元素在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反映、深入挖掘、全面呈现,努力将《溪口镇志》编纂成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富有溪口历史特性、改革开放时代特征和地方人文特色等个性内容的中国名镇志。

    《宁波市部门(行业)志和基层志编纂工作规定》第三章“编纂质量”第十二条“特色鲜明”和“在突出个性特点时,篇目设置可以适当打破‘科学分类’的一般规则,进行类目升格”的论述和《中国名镇志编纂规范》“要突出名镇的‘名’和‘特’”的论述,给了镇志编纂者莫大的启发和提示,也给了他们认真考虑如何突出溪口特色、如何提炼挖掘溪口特色、从哪些方面哪些渠道突出溪口特色的思路和信心。他们立志在充分吸收本镇科学研究、反复考证的各项最新历史和现实成果,体现断限内每个时期历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在纲目设置、内容编排中对重点特色内容作必要的“升格”“前移”处理,按照传统文化名镇、旅游景观名镇和特色经济名镇的个性特点,编好《溪口镇志》。

    (二)学习优秀镇志。近年来,《中国名镇志丛书》面向社会标榜、推介了《周庄镇志》《第一关镇志》《钱清镇志》《虎门镇志》《汤池镇志》《乌镇志》等名镇志。这些名镇志根据本镇的亮点和优势,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资料、观点、体例、内容、记述等多条途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历史智慧,让百姓品读名镇志,回味故乡情,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溪口镇志》编纂人员以这些质量高、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名镇志为样板,通过阅读志书、听取经验、交流座谈等途径,把编纂名镇志的先进理念和高超手法学过来,用进去,充分挖掘溪口镇历史文化底蕴,在题材运用、篇目设置、资料选摘等方面提炼推敲推陈出新。并根据溪口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旅游经济等特点,有选择性地记叙镇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历史与现状,凸显溪口镇地处东海之滨、四明之南,蒋介石、蒋经国故乡、民国文化第一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镇、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镇的重要区位优势和生态文化发展成就,为挖掘溪口乡土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生态,做好“名”和“特”的编纂文章,让人们充分了解溪口的风采与魅力。

    (三)迎合内在需求。一是地域独特,地位超常。溪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清代中期已形成“奉邑大镇”,民国8年(1919),溪口正式成为行政镇。镇上还留有蒋氏故居丰镐房等大量史迹,蒋介石出生到少年直到三次下野,都在溪口家乡度过,遗存着丰厚的民国文化,是全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溪口镇管理服务机构日益增多,功能不断扩大,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溪口发生了巨大变化,古镇新颜为世人瞩目,成为一个拥有360多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和近10万人口的全国重点镇,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此编纂一部完整地反映溪口古今、鲜明地揭示溪口特色的镇志,显得十分必要。

    二是主旨引领,目标驱使。做任何工作都应有一个主旨,就是向着什么目标,达到何种目的。目标和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工作方向感就越强,动力就越足。《溪口镇志》编纂人员始终不忘要编纂一部特色鲜明、贯通古今、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名镇志雄心,牢记要奋发有为、担当重任、不懈努力,向世人交出一部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献的壮志使命。十年磨一剑,从2007年3月研讨溪口地情特点起,到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提炼归类、拟定纲目、精心编纂。以王开甲为主编的编纂人员认定“名镇志”方向,朝着“名镇志”目标,不畏艰难,抵砺前行。他们遵循“广征、核准、精致”的方针,舍小家为大家,加班加点,忘我编纂,终于2017年12月编就了一部特色鲜明、史料翔实、结构严谨、体例规范、激励今人、启迪后人的《溪口镇志》。

    三是补充市志,存史育人。《奉化市志》有二百多万字,但记载溪口的内容仅为几千字。1994年1月出版的《奉化市志》有1137千字,记述溪口镇仅665字;2005年续编的《奉化市志》近2000千字,记述溪口镇也只有3740字。特别是溪口镇的“蒋氏故里”“风景旅游”“弥勒道场”等,就得不到足够编写。而这些地方特色首先要在镇志的篇目中体现出来,让人一看篇目就知道这是《溪口镇志。同时,还要记载市(县)志中没有记载或记得不详的特色资料,起到深化、补充市(县)志的作用,做到市(县)志缺载我来补,市(县)志记略我记详。正因为如此,《溪口镇志》是后人的乡土教材和良师益友,无论是对成功事例的记述,还是对失败教训的记述,都将为后人提供有益的借鉴,激发后人同心同德,共创美好的明天。

    四是体例要求,内容需要。地方特色是指溪口特有的事物和风貌,它是《溪口镇志》首要的基本特征和最大的亮点,也是衡量《溪口镇志》优劣的重要尺度之一。编纂人员深知,反映溪口镇的特色特点,既是镇志质量的集中体现,也是镇志结构设计和体例设定的根本原则。如果镇志没有把溪口富有特色和特点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反映出来,或作一般记述,就会使镇志黯然失色,影响镇志质量。为此,他们着力在述、记、志、传、图、表、录记载中彰显特色,在篇目章节中体现特色,在概述中突出特色,在大事记中反映特色,在人物传略、简介、名录中点明特色,在文告、书画、诗文、碑刻等史料中映衬特色,努力让溪口地方特色贯穿整部《溪口镇志》。

    二、对“地方特色”的挖掘

    挖掘和提炼地方特色是志书价值的体现,是志书生命力的源泉。《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务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条例》这一规定,充分说明《溪口镇志》作为记述溪口镇范围内的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事物的发端、发展和结果的文献,它的生命所在就是找准和突出溪口地方特色,而找准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关键在于深入调查研究。地方特色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在客观存在与找准、突出之间划等号,只有当主客观相统一时,主观才能正确反映和揭示客观,才能准确地挖掘和提炼地方特色。《溪口镇志》编纂人员采用五种方法挖掘和提炼溪口地方特色。

    一是地情调查法。地情调查是新时期编纂《溪口镇志》的必要手段,是了解地情、梳理线索、补充资料、确认史实的必要程序,是《溪口镇志》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客观需要。地情调查主要通过发涵联系、上门走访和刊登资料征集启事三种渠道,充分利用各家各户特别是农村中老人保存的各种地情资料,尤其是退下来的乡镇、村干部和退伍老兵家中珍藏的许多有价值的资料,通过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调查溪口镇境域、地形、地质、河流、气象等历史状况,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灾害等历史情况,反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斗争的资料,历史上诏书、手谕、契约、票据、著作,名人、名山、名艺和民情、民俗、民风等地情资料。其中,对镇名由来、辖区变化、村落变迁、地形地貌、风土民情、溪口名人作过56次发涵联系、100多人次的上门走访和42次实地调查。挖掘提炼了溪口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蓬勃发展的产业基地、极具影响的蒋介石史事、国人向往的旅游景区、蜚声中外的民国文化、历史悠久的弥勒道场和富有特色的各类人物等地方特色。

    二是资料搜集法。资料是志书的基础,志书以资料取胜。没有实质性资料或仅有单薄资料,仅凭主观论说,就不配冠以志书之名。《溪口镇志》要靠资料而编纂,要靠资料而生存,要靠资料而展现其价值。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溪口镇志》资料搜集就先于撰写。资料搜集都有编纂人员身体力行、直接动手,主要途径:1、旧志中寻找。乡镇旧志记述的情况可靠、珍贵,可作为镇志资料主要源头。2、档案馆查阅。从重要文件原件、专业调查资料、各类专题总结、年鉴及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等资料中搜集富有和突出溪口特色的内容。3、书刊拾零。溪口镇有许多期刊和内部读物,里面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珍贵资料。通过编纂人员平时关心关注、日积月累和通过咨询、座谈,掌握一定线索的基础上采访搜集。4、求助于统计部门。统计部门掌握着大量数据,是编纂《溪口镇志》所需相关数据的主要发源地。由编纂人员事先列好调查提纲,请统计部门配合查找。在资料搜集中,《溪口镇志》编纂人员坚持求特色、求真实、求细节;加强广泛征集与特约、预约相结合,专职搜集与群众提供相结合,查阅档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力求搜集更多更好的“特色”资料。

    三是亮点剖析法。溪口被称为民国第一镇,具有丰富多彩的民国文化,这既是溪口镇的突出亮点,也是挖掘和提炼溪口地方特色的重头戏。《溪口镇志》编纂者从民国文化的闪光点、特异性、知名度等维度进行分解剖析,从中深层次、创新性地挖掘和提炼了“蒋氏故居”8个史迹、蒋介石从出生到少年直至三次下野史实、蒋介石家事和民国要人往来溪口史实、蒋介石和宋美龄两次踏勘奉化孤儿院史实、15条布龙在剡溪沙滩竞技为蒋介石做寿情景、蒋介石把张学良软禁在溪口史实、三里老街建筑群、武岭学校和溪口镇图书馆建设、谷雁来先生主编20册《武岭丛书》等民国文化特色,以体现《溪口镇志》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四是提级升格法。篇目是志书的基本框架,根据溪口实际科学地设置篇目也能更好地挖掘、提炼地方特色。通常一部志书,“旅游业”置于经济部类记载,而《溪口镇志》则紧扣溪口地情优势和特点,将其升格为全志二十五编中的1编,单独设立第二十一编“风景 旅游”。编纂者对该编设置采用提级升格法,对编中的特色记述采用浓墨重彩法。先设“旅游资源”章,章下设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建筑景观、人文景观、其他景观6节,把溪口旅游资源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设“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其他景区景点”2章,记载了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的三大景系和斑竹风景名胜区、岩头古村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的详细情况。最后突出撰写“旅游产业”,详细记述旅游管理、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效益。纲目特色明显、排列科学,较好地反映了宁波、奉化、溪口三级党委、政府根据溪口实际,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的奋斗历程和项目规划、整体开发、功能建设、网络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旅游建设的科学举措和实际行动,凸显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特色成果。

    五是集中记述法。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具有相同点,会造成志稿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复,为减少交叉和重复,突出地方特色,《溪口镇志》编纂者对体现溪口特色的部分内容最大限度地合并“同类项”,实行集中“记述”,使特色集中体现。如对溪口雪窦寺、雪窦山、弥勒道场和文士抒怀、蒋家佛缘、布袋和尚等特色内容集中起来记述,单独设立“佛教名山”编,分列应梦名山、禅宗古刹、弥勒道场三章,以集中提炼九峰环抱、双流效奇的雪窦美景,仁宗梦游、理宗御书的应梦名山,高僧辈出、代有殊荣的禅宗名刹和布袋化身、塑像供奉的弥勒道场等溪口独有的佛教特色。

    三、对“地方特色”的呈现

    一部镇志有没有地方特色,其地方特色鲜明不鲜明,关键在于编

    纂者是否在编目设置、大事记、概述、图照编排等体例中把握和体现这个镇的地域生态、地域经济和地域文化,并按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记述发展历史和发展成就。《溪口镇志》主要通过五条渠道呈现地方特色。

    (一)编目中设置,突出地方特色。编目是《溪口镇志》的基本框架,它的设置不能完全照搬《奉化市志》,而应紧密结合溪口实际。只有根据溪口地情实际科学地设置编目,在编目中体现和记述溪口的优势和特色,才能确保志书质量。《溪口镇志》编目设置紧紧围绕溪口地域特色设置,对在省、市,乃至全国、世界有造旨有影响有名声的大事要事专设编目,如“蒋氏故里”“风景旅游”“弥勒道场”等;对一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迅速成长的新事物、新行业和新产业,其编目设计突破了某些束缚,将原为子目的内容设置为条目,原为条目的内容设置为分目,原为分目的内容设置为章,甚至为编,以充分反映和体现溪口地方特色的变化。如“行政与行业管理”单独设编,“综合行政执法”“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和“安全监督”等内容在章、节、目、子目中体现。“工业门类”下设立了“基础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和皮革制造业”等10个章节,呈现出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溪口特色。

    (二)概述中编排,凸显地方特色。“概述”是《溪口镇志》的总纲和总体轮廓,既富有总述思想性和记述完整性,更体现内容特色性和层次鲜明性。无论是对古代从东三里“烟霞牧歌”到“商贸繁荣的市镇”的记载,还是从“民国第一镇”到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的调整、镇村(社区)的壮大和人口兴旺的记述;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表述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描述,还是从有始以来溪口土特产和农耕生活到新中国成立后古镇展新颜、工农商学齐发展的记载,无不体现着溪口地方特色。概述第四部分,用大容量、大篇幅、细条目展示了改革开放后溪口保护古镇风貌,启动有序改造、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新村建设、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发展、发展公共事业,促进社会进步、活跃群众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亮点和特色,诠译了“中国气动元件之乡”“中国气动出口生产基地”“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教育强镇”“东海文化明珠”等荣誉内涵。第五部分集中阐述溪口不断升级的旖旎风光、日益丰富的旅游资源、全球最高的铜制坐姿露天弥勒大佛兴建和五大佛教名山建设,传递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乔石、李瑞环、吴邦国、李鹏、杨尚昆等相继到溪口视察观光,并拨款修缮蒋氏故居的重大信息,为《溪口镇志》增色添彩。

    (三)大事记提炼,彰显地方特色。大事记是志书的精髓,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需要从大量的资料中挑选提炼出来。《溪口镇志》大事记对限定时期内溪口发生的重大、重要事件按事实本来面目和时间发生顺序客观记述,把溪口最有特色、最有影响、最有优势、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成果记录下来,使它成为溪口镇的历史缩影,和《溪口镇志》的纲领性提要,并使其与各编目的记述内容相呼应。政治部类主要记述重大历史事件,各级领导人和各类著名人士的视察、来访;各项重要决策、政策、政令的出台实施等内容。如唐至清大事:“唐大中十四年(860),裘甫起义,居雪窦山抵抗官兵,雪窦寺首次毁于大火。”反映古代溪口也是战略要地,与“军事—战事”相对应;后梁贞明三年(917),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圆寂,世人以他为弥勒化身,塑像供奉。”揭示弥勒文化的起源,与“佛教名山—弥勒道场”相对应;“民国37年(1949)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第三次下野,次日回到溪口。4月25日,蒋介石、蒋经国离开溪口,12月去台湾。”宣告蒋家王朝覆灭,与“蒋氏故里—蒋介石回乡纪事”对应。经济部类大事主要记载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建设,获得省内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和重大影响的改革成果、各项荣誉等方面内容。如“1981年,全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7月15日,亭下水库竣工,库容量1.53亿立方米”“1996年8月2日,溪口镇被评为‘中国水蜜桃之乡’, “1986年4月,雪窦寺重建大雄宝殿,5月,溪口成立台胞接待站”“1996年11月22日,溪口镇被建设部命名为68个首批国家级城镇建设先进镇之一”“1998年5月15日,全国第一座中型抽水蓄能电站在溪口建成”“2009年12月2日,溪口荣获‘全国美容美发器具产业制造基地’称号”等大事。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卫生等各类大事充分反映溪口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日新月异的社会建设和显著提高的人民生活,紧扣溪口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地域特色,体现溪口繁荣昌盛的旅游、社会和人文特色,让读者通过浏览大事记,就被富有生命力的溪口特色所吸引。

    (四)图表中呈现,强化地方特色。图表与志书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史志界历来有“是志必有图,无图不成志”和“无图不成志,是志必载表”的说法。《溪口镇志》编纂者科学合理地运用“图”“表”这一体裁,形象、直观地反映溪口的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从而提高了镇志的艺术价值和品位,激发起读者阅读镇志的兴趣。他们把最能反映溪口特色的照片作为选择的重点,通过志首和随文特色照片来突出溪口特色,使之具有更直观、更有感染力的效果。志首“武岭门”与“文昌阁”的巨幅照充分体现镇志的民国文化特色;“古镇古韵 锦溪锦绣”“镇区鸟瞰”“剡溪之夜”“大雷山高山有机稻”“中国水蜜桃第一村——新建村”、“武岭公园”“毛竹之乡”等数十幅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的自然景观和通过旅游开发而呈现出来的秀美旅游景观,使读者开卷见图即有如临其境之感,这是编纂者对溪口地情充分研究基础上作出高明构思的结果。此外,镇志选用的一大批随文图照也颇具特色,尤其对境内的古建筑、古迹、旧址、街道面貌、基础设施、活动场景等随文附上,或插图补白,或替补文字,或辅助记事,或相互印证,既折射溪口特色,又增加镇志美感,还增强镇志可读性。

    表格是《溪口镇志》又一种反映溪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信息载体。《1955—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1991—2008年桃面积与产量》《1995—2008溪口风景区旅游经营状况》《2008年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2008年溪口主要街道商贸服务业分布》《2008年镇区主要道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地文、水域、生物、建筑景观》等反映溪口地方特色、展示社会发展历程的表格有效地补充了文字记述的不足,增强镇志的表述力,让读者一目了然,既节省大量文字记述,又控制了镇志篇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丛录中穿插,充实地方特色。丛录辑录有文告、书画、诗文、碑刻等四个类别的史料,这些史料上溯唐宋,下迄当代。《溪口镇志》编纂者把散见于公私所藏的旧志古籍、各类艺书及实物遗迹收集汇总,选择史料性精品,运用丛录载体,把相关富有溪口特色的内容穿插志书,补充和避免史志之不足。例如“公文”节中,辑录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等文件,显示了国家对溪口景区建设的关注和重视,揭示了溪口镇地方特色。“文论”节中,蒋介石于民国十四年九月(1925年9月)撰写的《武岭乐亭记》刻画了蒋介石游览溪口文昌阁的情景和心境。由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撰写的长篇散文《溪口·雪窦寺》为1957年应蒋介石、蒋经国之托访问溪口时所作,期间他作为两岸和谈使者,奔波于北京与台北之间。文章中“台前飞瀑长留,激浊扬清,淡泊能明高士志;窗外孤峰特立,居高临下,鞠躬须识老人心。”反映了曹老对溪口妙高台的留恋和向往。

     

    作者:舒志芳 奉化区地方志办公室,88588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