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政治人物在志书编纂中历来比较敏感,如何把握和记述是一个问题。写好政治人物既是存史的需要,也是搞好统战、发展经济的需要。写政治人物要坚持客观性、政治性和独特性,在充分发掘真实资料,选录政治人物书画、诗文以及记述文章基础上,体现人物的真实面貌,并尽可能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记述好政治人物有利于促进历史研究、助推旅游经济、开展统战工作。
关键词:政治人物 客观性 政治性 实效性
溪口镇位于浙东四明山下,原来是个鲜为人知的乡间小镇。民国时期出了个历史人物蒋介石,位居国家最高领导人,声名大噪,引起海内外瞩目。因此,蒋介石成为溪口的地方标志,记述蒋介石随之成为《溪口镇志》的一大特色。此次编修《溪口镇志》是溪口有史以来的首次,最受世人关注的就是如何记述蒋氏家族。而蒋介石又是个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盖棺而未论定,历史伟人、历史罪人、功过参半,评价甚多,各执一词,给修志带来很大困难,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在参与撰写《溪口镇志》实践的基础上,就志书如何写好有争议的政治人物试作一番探讨。
一、写好政治人物的重要性
写好有争议的政治人物蒋介石,首先要认识其重要意义:
一是存史需要。溪口始建于宋代,历经千余年,发生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出了个国家最高领导人蒋介石。这在浙江省历史上也是唯一的,极大地提高了溪口和浙江的地位和影响。不管他在历史上做过什么事、起过什么作用,人们对他如何评价,作为一部镇志,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必须详细记载,给世人和后人提供可信的资料。
二是统战需要。统一战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要实现“反对霸权主义、进行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 ”三大历史任务,都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个法宝。为了广泛团结蒋氏后人、 国民党人士,以及与国民党有关的各方面对象 ,共同完成三大历史任务,特别是联合国民党和台湾人民,共同反对民进党的台独图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共圆复兴中华的中国梦,在《溪口镇志》中客观公正地记述蒋介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三是旅游需要。溪口作为蒋氏故里,具有诸多蒋氏遗迹,如故居别墅、先人茔墓、祠堂庙宇、故事轶闻,这些都已成为溪口宝贵的旅游资源,组成全国独有的蒋氏故居景区。蒋氏故居的8个景点(玉泰盐铺、丰镐房、小洋房、武山庙、文昌阁、摩诃殿、蒋氏宗祠、蒋母墓道)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来溪口旅游的人次高达数百万,最高达到500余万。为了进一步发展溪口旅游事业,同时带动奉化、宁波以至浙江的对外交往,需要通过各种载体和方式,加以大力推介。作为镇志,在记述溪口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的时候,自然少不了介绍蒋氏故居景区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蒋氏故居内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二、写政治人物要坚持客观性和政治性
撰写极有争议的政治人物,各方面不同观点的人士十分敏感,而且会涉及到当前政治。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占有真实资料。志书的生命首先在于资料真实可靠,而写争议极大的历史人物更需强调资料的真实性,经得起各方面的挑剔。资料来自三个方面:地方文献、史学著作和散落于当地民间的历史遗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奉化市志(发端~1988)》《奉化市志(1989~2008)》先后出版,对历史人物蒋介石有比较详细、客观的记述,为《溪口镇志》编写提供了基础材料和可供遵循的写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蒋氏热”,书摊上有关蒋氏著作层出不穷,鱼龙混杂。对这些书籍,我们也必须参看,特别是几位民国史权威学者的著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很有启示 。但引用外界资料,要经过多方对照,反复核实,尽量找到出处,以保万无一失。溪口当地遗存的资料,是人无我有,独家占有,最有价值,要作为重点,大力搜集,加以运用。《溪口镇志》中记述的蒋氏家乡史料,大部分是其他史书中看不到的,体现了它的独特价值。只有运用充分的、真实的历史资料,才能做到客观记述,从而使志书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对蒋介石的评价要心中有数。主观和客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坚持客观性并不是不要主观认识。相反,主观的判断越准确,就越能做到客观的记述。蒋介石是怎么一个人?站在共产党员立场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他既不是完美的伟人,也不是纯粹的罪人,而是一个毁誉交集的复杂人物。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党的权威宣传机构新华社,根据海内外的提问,在其主办的《瞭望》杂志海外版以《瞭望》编辑部名义,发表了一篇《怎样评价蒋氏父子》的文章,称蒋介石为“先生”,对蒋介石的历史评价是两个肯定、两个否定。两个肯定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北伐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是发挥了作用的”。两个否定是两次发动反共内战,“对此,蒋介石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文章还提到“蒋介石先生在台湾二十多年,第一,他反对‘两个中国’;第二,他反对‘台湾独立’,这是明智的。”①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坏人,或者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等词汇,在他身上贴标签。有了客观记述背后的这个主观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客观记述中的分寸。
三是要体现特色。《溪口镇志》不同于一般史书和人物传记,是一部地情志,它的任务是记述当地方方面面的事情。所以记述蒋介石的情况,也应该侧重写他在溪口的种种情况和活动。《溪口镇志》专门设置一编,标题《蒋氏故里》,划定记述范围,内容四章:蒋介石家事、蒋介石回乡记事、民国要人往来溪口、对台窗口 ,都是围绕蒋介石在溪口的情况和活动而展开的。
四是注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蒋介石在青少年时期受过十多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并且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经常在个人日记里批评自己的缺点,因而他在家乡缅怀先祖,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敦睦邻里,兴办公益,曾经博得镇民好感。如果把这些优点罗列出来,即使是纯客观的,不带主观色彩 ,不用褒贬词汇 ,也难免有人指责为美化蒋介石。特别是当前社会上存在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特点就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革命英雄人物,美化历史上被打倒的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场政治斗争。如何评价蒋介石,也涉及到这场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一不小心,就容易被人与历史虚无主义扯上关系。举一个例子:蒋氏景区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丰镐房时,讲了蒋介石扩建丰镐房不强迫邻居周运生搬家的故事,有人就说这是在美化蒋介石,把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帽子扣到了溪口景区头上。因此,我们尽量避免记述蒋介石的个人品德,即使记述,也注意字斟句酌,小心从事。
三、在志书中适当突出政治人物
历史人物蒋介石既然是溪口地方的最大特色,它必然会在志书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和分量。志书应该用详尽的资料和恰当的处理来体现政治人物。如何突出政治人物,有以下五个途径:
一是单独设编。《溪口镇志》全志25编,其中第二十二编为《蒋氏故里》。第一章蒋介石家事,共四节:家世、家庭、族亲、姻亲;第二章蒋介石回乡纪事,共五节:为母治丧、三次下野、清明祭祖、庆喜避寿、举办公益;第三章民国要人往来溪口,共两节:要人留踪、名人墨痕;第四章对台窗口,共三节:信息传递、民间交往、两岸交流。这些内容,涵盖了蒋介石在家乡的方方面面。另外,在人物编里,写了蒋介石的简历。两者相加,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蒋介石。
二是把蒋氏的重要情况写入大事记。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农历九月十五(10月31日),蒋介石在溪口玉泰盐铺出生”;“清宣统二年(1910),蒋经国在溪口丰镐房出生”;“民国16年(1927)8月14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回溪口”;“民国20年(1931)12月22日,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回溪口”;“民国26年(1937)1月2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溪口养伤”;“民国38年(1949)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第三次下野,次日回到溪口,4月25日,蒋介石、蒋经国离开溪口”;“1959年1月6日晚,台湾一架飞机,在畸山等地上空投下大量‘心战’物品”;“1981年11月10日,蒋氏墓宅修复后,美、日、法三国13名记者首访溪口”;“1984年12月31日,溪口蒋氏墓宅对中外游客开放”;“1993年8月4日,蒋经国长媳、蒋孝文之妻蒋徐乃锦携女儿蒋友梅来溪口祭扫祖墓。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蒋介石直系亲人首次回故乡”;“1996年8月2日,蒋孝勇、蒋方智怡、蒋友柏、蒋友常、蒋友青一家五人回溪口祭祖坟”;“2000年8月23~24日,蒋经国之子蒋孝严偕夫人及子女,并章孝慈遗孀及其儿媳等一行9人,从台湾到溪口举行认祖归宗仪式”;“2003年10月24日,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美国纽约长岛曼哈顿寓所逝世”;“2012年11月15日,蒋氏第三、四代后人蒋方智怡和蒋友松,前来溪口续谱。12月13日,《武岭蒋氏宗谱》圆谱庆典在溪南广场举行”等共20余条 。
三是把蒋氏的主要遗迹的照片, 如出生地玉泰盐铺,祖居丰镐房,别墅文昌阁、妙高台、蒋母墓道,蒋氏宗祠,蒋经国故居小洋房等载入镇志卷首。在蒋氏故里编中配有关照片22幅。
四是选录蒋介石父子在溪口留下的书画、文章、诗词。书法有蒋介石为自己的雪窦山别墅题额“妙高台”,蒋经国为其在侵华日机轰炸罹难的母亲题字“以血洗血”,蒋纬国为溪口博物馆的题字“溪口博物馆”。绘画有蒋介石题字、宋美龄的国画《雪窦中峰》。文章有蒋介石的《武岭乐亭记》《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哭母文》。诗词有蒋介石的《雪窦山口占一绝句》。此外,为了让读者了解蒋氏家族的历史渊源,还选录了蒋介石最显赫的祖宗蒋浚明的《宋蒋户曹墓记》《蒋浚明夫人卢氏墓志》等。
五是选录论述或记述蒋氏故里的文章。有解放军二十一军六十一师师长胡炜的《蒋介石故乡解放记》、牵线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受蒋氏父子瞩托来访溪口的曹聚仁的《溪口﹒雪窦寺》等反映国共关系的 史事,以及 《民国第一镇——溪口在民国史上地位的》《蒋介石的佛缘》《浅论溪口蒋介石史迹的建筑特色》等论文,还有文化名人唐弢的《溪口三人行》、赵家璧的《溪口归来》、吴冠中的《从兰亭到溪口》等游记,多方面展示蒋介石与溪口的关系。
四、写好政治人物能带来实效性
《溪口镇志》能够做到真实、客观地记述蒋介石,是溪口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开展对台、统战、旅游工作积累起来的成果 ,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良好。
一是团结蒋氏后裔。《溪口镇志》与《奉化市志》一脉相承。199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奉化市志》出版,通过台北宁波同乡会,送到了蒋纬国手里。他收到后十分珍视,置于案头,经常翻阅②,并在他的著作《历史见证人的实录——蒋中正先生传》中引用了不少《奉化市志》的内容,特别是对溪口的描述,几乎是大段的抄录。由于修复蒋氏墓宅,客观评价蒋氏,礼待蒋氏亲友,传递溪口信息,使蒋氏后裔化解了敌意,深化了乡情。从1993年开始,蒋介石的直系亲属陆续返乡祭祖扫墓、慎终追远。他们当中有蒋经国的长媳徐乃锦蒋友梅母女,次子蒋孝武的儿子蒋友松夫妇,三子蒋孝勇合家5口,非婚生子蒋孝严、孝慈两家9口,蒋纬国的妻子丘如雪、儿子蒋孝刚。蒋经国三媳蒋孝勇遗孀方智怡,曾任国民党中常委,是目前蒋家的中坚和代言人, 来溪口最勤,扫墓祭祖,出席奉化举办的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海峡两岸婆媳文化节、溪口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合办的民国史和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还应邀担任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溪口研究所的顾问,并主动表示愿意做溪口旅游的形象大使,还为溪口博物馆提供资料,为正在筹建的奉化博物馆捐赠蒋介石穿过的长袍马褂,戴过的礼帽等实物。她与奉化已经建立了多方面的亲密合作关系。其长子蒋友柏,在奉化办了澄果设计公司,助推家乡的经济发展 。
二是团结国民党人士。《溪口镇志》与奉化政协编写的《奉化文史资料》也是一脉相承的。1985年,《奉化文史资料》第一辑印行,接着每年一辑,连续6辑,都是以记述蒋氏父子和奉化籍国民党上层人士为主,以后由零散文章发展到专著,出了《青少年时期蒋介石》《青少年时期蒋经国》《蒋氏幕下奉化人》《蒋氏故里述闻》《蒋介石的故乡情》《蒋介石的婚姻生活》等 ,对台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曾任蒋介石侍卫长多年的国民党将领俞济时,原来是一名顽固的反共派,对家乡的敌对情绪很严重。一次,他会见一位从奉化探亲回台湾的老乡,第一句话就问:“奉化人是不是还在骂我?”这位老乡回答:“现在不骂了。不但不骂,而且欢迎回去,官越大越欢迎。”使俞济时大惑不解。以后原侍从室退役将领蒋孝杰回溪口探亲,带去了《奉化文史资料》,送给俞济时。俞看了《蒋介石的侍卫长俞济时》一文,里面既客观地记述了他在任浙江省保安处长时追剿方志敏抗日先遣部队的反共过错,也不抹杀他在淞沪、徐州、武汉三大会战中抗日的功绩,文中毫无敌意。他感到奉化人确实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爱乡之情油然而生,从退休俸中取出3万美金,捐赠给家乡母校奉化中学,建造“培本图书馆”。以后,奉化籍的国民党退役将领陈宗璀、吴圣荪、王正谊、唐茂昊、蒋尧祥、卓恺济,退休高官宋时选、毛高文、陈宗熙、宋明义等纷纷回乡探亲,有的成为家乡常客,有的还为家乡捐资,造福桑梓。《溪口镇志》出版,必将进一步消除国民党集团中的上层人士和他们后代的历史恩怨 ,团结起来共同为国家新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三是促进历史研究。过去外界撰写的蒋氏传记,涉及蒋介石在家乡的史事很少,如果有,也是错讹甚多,突出的是把蒋介石说成河南来的郑三发子。正因为如此,所以《奉化文史资料》一问世,就受到史学界的青睐 。奉化的独家史料被广泛引用,记述蒋氏家乡史事逐渐多了起来。著名的民国史、蒋介石研究专家杨天石教授曾经对笔者说:“蒋氏研究,外界只能涉及国家大事,而对家族、家乡研究,则非奉化莫属。您的大作《蒋氏故里述闻》,是我手边常用的参考书 。”现在出版的《溪口镇志》将是有关蒋氏故里史实的权威著作,可能成为民国史学者的必备书。
四是助推溪口旅游。《溪口镇志》全面系统梳理了溪口境内的旅游资源,涉及到蒋氏的有丰镐房、玉泰盐铺、文昌阁、小洋房、蒋母墓园、摩诃殿、毛福梅墓、蒋氏宗祠、武岭学校、王采玉故居、蒋介石父亲墓、法华庵、毛福梅故居、葛竹武岭分校、武山庙、金竹庵等16处,对这些资源加以分类定级,指导旅游机构今后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对蒋氏故居景系的9个景点和散落在其他景区有关蒋氏的7个景点,一一作了准确的介绍,使导游言之有据,对提高导游质量有重要作用。
①原载《瞭望》海外版,引自1986年2月22日《团结报》。
②引自蒋纬国给奉化老友江圣帆的信。
作者:王舜祁,奉化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辑,锦屏街道锦屏南路1号区府大院,315500,15356496665